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 第9-20页 |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 第9-12页 |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 第12页 |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 第12-13页 |
·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制 | 第13-15页 |
·叶色突变体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 第15-16页 |
·叶色突变体表型和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 第16页 |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价值 | 第16-20页 |
·图位克隆技术 | 第20-25页 |
·图位克隆的原理 | 第20-21页 |
·图位克隆的技术环节 | 第21-23页 |
·图位克隆的发展 | 第23-24页 |
·图位克隆技术的不足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2 实验的材料和方法 | 第26-33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叶绿体透射电镜 | 第27页 |
·AFLP分析 | 第27-29页 |
·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总DNA的酶切和连接 | 第28页 |
·预扩增 | 第28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28页 |
·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AFLP标记的克隆与SCAR标记的转化 | 第29-32页 |
·分子标记的差异片段回收及连接 | 第29-30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连接转化 | 第30-31页 |
·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 | 第31页 |
·Scar引物的设计和扩增 | 第31-32页 |
·连锁遗传分析 | 第32页 |
·标记位点和拟南芥同源性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黄化突变体(bnaC.ygl)和野生型的叶绿素含量 | 第33页 |
·黄化突变体(bnaC.ygl)透射电镜的观察 | 第33-34页 |
·黄化基因的连锁分析 | 第34-40页 |
·标记位点与拟南芥同源性分析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叶色突变体的表型和遗传 | 第41页 |
·叶色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内囊体结构 | 第41-42页 |
·叶色突变基因的定位 | 第42-43页 |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