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土壤入渗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14-16页 |
·达西定律 | 第14-15页 |
·Richards方程 | 第15页 |
·土壤含水量θ的基本方程 | 第15-16页 |
·土壤水分入渗的经验模型及进展 | 第16-22页 |
·Green-Ampt模型 | 第16-17页 |
·KostiaKov(1932)模型 | 第17页 |
·Horton公式 | 第17-18页 |
·Philip模型 | 第18-20页 |
·其他入渗经验公式 | 第20-21页 |
·近几年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土壤传输函数 | 第22-27页 |
·回归分析 | 第24页 |
·数据处理的分组方法 | 第24页 |
·分类与回归树方法 | 第24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4-27页 |
·土壤入渗经验模型参数的研究发展趋势 | 第27-31页 |
·土壤水动力参数测算方法 | 第27-29页 |
·土壤水动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 第29-30页 |
·土壤水分入渗的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土壤入渗水分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土壤表层结皮 | 第31页 |
·土壤初始含水率 | 第31-32页 |
·地面坡度 | 第32页 |
·降雨因素 | 第32页 |
·下垫面因素 | 第32-33页 |
·研究的技术方案 | 第33-36页 |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试验条件和方法 | 第36-68页 |
·试验区气候条件和特征 | 第36-39页 |
·试验区的土壤类型和特点 | 第39-44页 |
·地带性土壤类型 | 第40页 |
·山地土壤类型 | 第40-41页 |
·隐域性土壤类型 | 第41页 |
·试验区土壤概述 | 第41-43页 |
·数据所涉及本团队其它试验区的气候和土壤概述 | 第43-44页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4-45页 |
·测定方法及仪器 | 第44页 |
·大田土壤入渗试验仪器 | 第44-45页 |
·试验方案与方法 | 第45-50页 |
·试验方案 | 第45-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50页 |
·试验区常规物理参数的测定结果 | 第50-68页 |
·土壤质地 | 第50-56页 |
·土壤结构 | 第56-63页 |
·土壤含水率 | 第63-67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影响土壤入渗的单因素分析 | 第68-88页 |
·土壤质地 | 第68-74页 |
·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土壤质地对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 第69-74页 |
·土壤入渗能力及其入渗模型参数与土壤质地间的数量关系 | 第74页 |
·土壤结构 | 第74-77页 |
·土壤结构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 第74-76页 |
·土壤结构对土壤入渗参数的影响 | 第76-77页 |
·土壤入渗能力及其入渗模型参数与土壤结构间的数量关系 | 第77页 |
·土壤含水率 | 第77-82页 |
·土壤含水率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 第78-81页 |
·土壤含水率对土壤入渗参数的影响 | 第81-82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82-85页 |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 第82-83页 |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入渗参数的影响 | 第83-85页 |
·土壤含盐量 | 第85-88页 |
·土壤含盐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 第85-86页 |
·土壤含盐量对土壤入渗参数的影响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土壤水分入渗能力预报模型及线性模型的预报 | 第88-102页 |
·预报模型的输入参数 | 第88-89页 |
·土壤结构 | 第88页 |
·土壤含水率 | 第88-89页 |
·土壤质地 | 第89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89页 |
·土壤含盐量 | 第89页 |
·预报模型的输出参数 | 第89-90页 |
·线性预报模型 | 第90-92页 |
·模型的基本形式 | 第90页 |
·预报模型结构 | 第90页 |
·预报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90-91页 |
·模型分析 | 第91-92页 |
·试验区的各种预报模型及其分析 | 第92-102页 |
·0-20累积入渗量i(t)预测 | 第92-95页 |
·0-20cm稳渗率A预测 | 第95-98页 |
·0-20cm:吸渗率S预测 | 第98-102页 |
第五章 BP模型预测 | 第102-121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介绍 | 第102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 | 第102-103页 |
·BP模型网络的训练 | 第103-105页 |
·训练样本的选取原则 | 第103-104页 |
·网络的训练 | 第104-105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 第105页 |
·BP模型方程及其预测 | 第105-121页 |
·稳渗率A | 第105-110页 |
·吸渗率S | 第110-115页 |
·90分钟累积入渗量i(t) | 第115-121页 |
第六章 非线性模型预测与预报模型的比较和适用性分析 | 第121-139页 |
·模型的基本形式 | 第121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21页 |
·模型分析 | 第121-128页 |
·累积入渗量I(t)预测 | 第122-124页 |
·稳渗率A预测 | 第124-126页 |
·吸渗率S预测 | 第126-128页 |
·预报模型的比较与适用性分析 | 第128-130页 |
·模型检验确定模型输入变量 | 第128-129页 |
·三种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 第129-130页 |
·三种模型相对误差比较 | 第130页 |
·入渗模型参数预测模型分析与比较 | 第130-138页 |
·模型平均误差比较与分析 | 第131页 |
·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与分析 | 第131-132页 |
·模型相对误差比较与分析 | 第132-133页 |
·样本数据及模型计算值 | 第133-138页 |
·模型验证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主要结果和结论 | 第139-140页 |
·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 | 第139页 |
·土壤水分入渗能力与入渗参数预报模型 | 第139-140页 |
·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