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铁红厂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氧化铁红性质及用途 | 第12页 |
·人工合成氧化铁红制备原理 | 第12-14页 |
·氧化铁红厂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 第14-15页 |
·氧化铁红厂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中和沉淀处理酸性废水方法概述 | 第15页 |
·磷酸铵镁法处理氨氮废水概述 | 第15-16页 |
·含铁二次资源制备氧化铁红 | 第16-19页 |
·我国氧化铁行业概况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水样 | 第22页 |
·主要实验药剂 | 第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室小试 | 第23-24页 |
·工程应用 | 第24-25页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5-26页 |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 第25页 |
·铁红性能检测及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铁红厂酸性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 第26-42页 |
·引言 | 第26页 |
·铁红厂酸性废水中和沉淀实验 | 第26-32页 |
·实验步骤 | 第26-27页 |
·NaOH 中和沉淀实验结果 | 第27-32页 |
·沉淀污泥资源化利用 | 第32-37页 |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晶种制备 | 第34页 |
·二步氧化制备氧化铁红 | 第34-37页 |
·后续处理 | 第37页 |
·新晶种铁红颜料性能检测及表征 | 第37-41页 |
·新晶种铁红产品外观 | 第37-38页 |
·色光对比 | 第38页 |
·再生铁红颜料性能检测 | 第38-39页 |
·再生铁红 XRD 检测 | 第39页 |
·再生铁红粒径检测 | 第39-40页 |
·再生铁红 SEM 电镜扫描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铁红厂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应用 | 第42-52页 |
·项目概况 | 第42页 |
·设计依据与设计目标 | 第42-43页 |
·设计依据 | 第42-43页 |
·设计目标 | 第43页 |
·铁红厂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艺 | 第43-46页 |
·工艺流程 | 第43-45页 |
·主要构筑物与设备 | 第45页 |
·工艺说明 | 第45-46页 |
·工程调试 | 第46页 |
·工程运行 | 第46-48页 |
·废水处理系统 | 第46-47页 |
·含铁污泥资源化利用系统 | 第47-48页 |
·运行期间主要问题 | 第48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8-50页 |
·项目固定投资费用 | 第48-49页 |
·系统运行费用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磷酸铵镁法循环处理氧化铁红厂氨氮废水 | 第52-77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MAP 法处理铁红厂氨氮废水 | 第53-62页 |
·pH 值对氨氮脱除的影响 | 第53-54页 |
·P:N 摩尔比对氨氮脱除的影响 | 第54页 |
·Mg:N 摩尔比对氨氮脱除的影响 | 第54-55页 |
·搅拌反应时间对氨氮脱除的影响 | 第55-56页 |
·出水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关系 | 第56-58页 |
·MAP 法处理铁红厂氨氮废水正交试验 | 第58-62页 |
·本节小结 | 第62页 |
·磷酸铵镁热解脱氮实验 | 第62-68页 |
·沉淀产物组分分析 | 第62-63页 |
·沉淀产物扫描电镜分析 | 第63-64页 |
·沉淀产物 80℃热解探索试验 | 第64-65页 |
·不同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对沉淀物的影响 | 第65-68页 |
·本节小结 | 第68页 |
·磷酸铵镁热解产物循环处理铁红厂氨氮废水 | 第68-75页 |
·不同热解温度对氨氮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68-69页 |
·不同 pH 值对氨氮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69-71页 |
·不同热解产物投加量对氨氮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71-72页 |
·不同搅拌时间对氨氮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72-73页 |
·磷酸氨镁热解产物循环处理铁红厂氨氮废水 | 第73-75页 |
·MAP 热解循环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1、结论 | 第77-78页 |
2、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