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绪论 | 第15-2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2. 牙周炎致病菌的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以传统微生物培养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细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与分析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30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龈下菌斑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总DNA的纯化 | 第31-32页 |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 第32-34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宏基因组文库产胰蛋白酶样酶基因筛选及亚克隆分析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35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3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BANA法检测 | 第39-40页 |
·阳性克隆子质粒提取DNA | 第40页 |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鉴定 | 第40-42页 |
·亚克隆分析 | 第42-48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运用ARDRA方法分析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菌斑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49-63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材料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53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53-55页 |
·16S rDNA克隆文库的构建和多样性比较 | 第55-57页 |
·龈下菌斑样品16S rDNA基因克隆系统发育分析 | 第57-61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SSCP技术分析不同程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群落多样性 | 第63-73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63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材料 | 第63-64页 |
·材料来源 | 第63-64页 |
·样本采集 | 第64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4页 |
·常规溶液 | 第64页 |
·方法 | 第64-66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DNA提取与PCR扩增 | 第66-67页 |
·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 | 第67-68页 |
·SSCP方法分析慢性牙周炎炎症发展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68-70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70-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5页 |
1 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细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与文库分析 | 第73页 |
2 宏基因组文库产胰蛋白酶样酶基因筛选及亚克隆分析 | 第73页 |
3 运用ARDRA方法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菌斑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73-74页 |
4 SSCP技术分析不同程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群落多样性 | 第74-75页 |
附录一 BANA检测筛选187个强阳性克隆子 | 第75页 |
附录二 BANA检测筛选330个阳性克隆子 | 第75-76页 |
附录三 BANA检测筛选1121个弱阳性克隆子 | 第76-80页 |
附录四 BANA检测筛选2874个阴性克隆子 | 第80-87页 |
附录五 强阳性克隆子复筛结果 | 第87-88页 |
附录六 亚克隆BANA检测结果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