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第19页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初步发展(1689~1897) | 第20-44页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互市贸易 | 第21-27页 |
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 | 第21-25页 |
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边境互市贸易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沿江边区农产品贸易 | 第27-38页 |
一、黑龙江以北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初步发展 | 第27-33页 |
二、乌苏里江以东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第33-38页 |
第三节 俄商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第38-44页 |
一、清政府对俄国商人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态度 | 第38-39页 |
二、松花江流域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第39-41页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初步展开 | 第41-44页 |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1897~1917) | 第44-70页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俄大豆贸易的兴起 | 第44-47页 |
第二节 粮食贸易及俄资粮食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发展 | 第47-55页 |
第三节 中俄农业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 第55-70页 |
一、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第55-60页 |
二、茶叶贸易及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 | 第60-66页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 第66-70页 |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的曲折发展(1917~1949) | 第70-94页 |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曲折发展 | 第70-78页 |
一、十月革命至“九·—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第70-74页 |
二、伪满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停滞 | 第74-75页 |
三、解放战争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 第75-78页 |
第二节 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衰变 | 第78-86页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第78-83页 |
二、伪满时期俄资农产品加工业的萎缩 | 第83-85页 |
三、解放战争时期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局部恢复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交流的曲折发展 | 第86-94页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期间农畜新品种、农机具的引进 | 第86-88页 |
二、伪满时期农业技术交流成果的延续 | 第88-90页 |
三、东北解放区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农业科技 | 第90-94页 |
第四章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的飞跃发展(1949-1961) | 第94-130页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苏联农产品贸易 | 第94-99页 |
一、东北地区对苏口岸的农产品贸易 | 第94-97页 |
二、苏联对输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东北农作物质量安全措施 | 第97-98页 |
三、黑龙江省对苏农产品贸易 | 第98-99页 |
第二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业优良品种 | 第99-113页 |
一、苏联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 第99-102页 |
二、苏联畜牧良种的引进 | 第102-113页 |
第三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机具与进口农机具国产化 | 第113-124页 |
一、苏联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使用 | 第113-114页 |
二、苏联机械农具的引进与东北机械农具国产化 | 第114-120页 |
三、苏联拖拉机的引进与东北地区拖拉机制造业的发展 | 第120-122页 |
四、中国东北地区引用苏联农机具的特点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人员交流与互访 | 第124-130页 |
一、农业专家及领导人互访 | 第124-126页 |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东北 | 第126-127页 |
三、选派留苏学生 | 第127-128页 |
四、苏联专家管理工作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全面发展(1980~) | 第130-180页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 第130-144页 |
一、设立专门农业科研机构、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 第130-136页 |
二、通过农业部“948计划”实施对俄农业科技合作 | 第136-140页 |
三、通过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140-143页 |
四、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 第144-171页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 第144-156页 |
二、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农科院全俄大豆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156-165页 |
三、地方科研机构农业合作项目与技术培训内容 | 第165-168页 |
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良种、技术的引进与输出 | 第168-171页 |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 第171-176页 |
一、农业劳务输出的形式 | 第171-174页 |
二、吉林省对俄农业劳务输出情况 | 第174-175页 |
三、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措施 | 第175-176页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 第176-180页 |
第六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述评 | 第180-220页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特点 | 第180-186页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 | 第180-181页 |
二、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受国际市场制约 | 第181-185页 |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一定盲目性 | 第185-186页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成效 | 第186-202页 |
一、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 第186-190页 |
二、科技交流的成效 | 第190-196页 |
三、人员交流的成效 | 第196-200页 |
四、负面影响及失误 | 第200-202页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影响因素 | 第202-213页 |
一、地缘因素 | 第202-204页 |
二、政治因素 | 第204-206页 |
三、经济因素 | 第206-209页 |
四、文化因素 | 第209-213页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第213-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34页 |
致谢 | 第234-2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