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一、报应观的界定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3-23页 |
(一) 关于《太平广记》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关于三教报应思想 | 第14-17页 |
(三) 关于三教报应思想的比较和融合方面 | 第17-23页 |
三、资料来源特点及本文结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太平广记》报应故事所引文献资料之统计 | 第25-81页 |
一、资料来源及其统计 | 第25-39页 |
二、报应故事统计表 | 第39-81页 |
第三章 、报应方式的考察 | 第81-108页 |
一、依加报主力而分的三种报应方式及其所反映的报应观变迁 | 第82-89页 |
二、依受报时间而分的三种报应方式及其所反映的报应观变迁 | 第89-108页 |
(一) 自造业现世报应 | 第97-98页 |
(二) 子孙现世报应 | 第98-102页 |
(三) 自造业冥世报应 | 第102-105页 |
(四) 自造业后世报应 | 第105-108页 |
第四章 、业因、业报与报应、消报的考察 | 第108-144页 |
一、“业”的含义及其种类 | 第108-111页 |
二、业因、业报的内容及其变化所反映的报应观变迁 | 第111-137页 |
(一) 杀人与报应 | 第111-117页 |
(二) 杀生食肉与报应 | 第117-120页 |
(三) 忠孝与报应 | 第120-124页 |
(四) 仁爱与报应 | 第124-130页 |
(五) 信义与报应 | 第130-132页 |
(六) 崇经敬佛与报应 | 第132-137页 |
三、《广记》中所见恶“业”的消报方式 | 第137-144页 |
(一) 消报与心识 | 第137-139页 |
(二) 消报与功德 | 第139-141页 |
(三) 消报与方术 | 第141-1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44-14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9-154页 |
一、史料与汇编资料、工具书 | 第149-150页 |
(一) 史料 | 第149页 |
(二) 汇编资料 | 第149-150页 |
(三) 工具书 | 第150页 |
二、今人论著 | 第150页 |
三、研究论文 | 第150-154页 |
(一) 期刊论文 | 第150-153页 |
(二) 学位论文 | 第153-154页 |
后记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