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一株多重耐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耐药基因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9-11页
目录第11-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介第15-20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5-1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特征第1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机理第16-17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第17-20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耐药性第20页
   ·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第20-25页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第21-23页
     ·耐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第23-24页
     ·重金属抗性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共选择作用第24-25页
   ·耐药性消除的研究第25-28页
     ·嵌合染料消除法第25页
     ·SDS 消除法第25-26页
     ·抗生素消除法第26页
     ·中药消除法第26-27页
     ·物理消除方法第27页
     ·生物消除方法第27-28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8-29页
第二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第29-38页
   ·材料第29-30页
     ·菌株来源第29页
     ·主要仪器第29页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第29-30页
     ·数据分析软件第30页
   ·方法第30-32页
     ·选用抗生素种类第30-31页
     ·药敏测试方法第31-32页
     ·统计学方法第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35页
     ·90 株 LM 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第32-33页
     ·90 株 LM 的耐药谱型第33-34页
     ·不同食品来源 LM 的耐药性比较第34-35页
     ·不同血清型 LM 的耐药性比较第35页
   ·讨论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多重耐药菌株 L78 的耐药基因检测第38-51页
   ·材料第38-40页
     ·菌株来源第38页
     ·主要仪器第38页
     ·主要试剂第38-39页
     ·引物第39页
     ·常用溶液、试剂配制第39-40页
   ·方法第40-45页
     ·DNA 模板的制备(CTAB 法)第40-41页
     ·耐药基因的 PCR 扩增第41-44页
     ·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检测第44页
     ·DNA 序列测定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49页
     ·氯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第45-46页
     ·红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第46-47页
     ·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检测第47-48页
     ·未能检测到链霉素、甲氧苄啶相关耐药基因第48-49页
   ·讨论第49-50页
     ·cat 介导的氯霉素耐药第49页
     ·ermB 介导的红霉素耐药第49-50页
     ·tetS 介导的四环素耐药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耐药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及分析第51-68页
   ·材料第51-52页
     ·菌株来源第51页
     ·主要仪器第51页
     ·主要试剂第51-52页
     ·主要培养基第52页
   ·方法第52-59页
     ·引物设计第52-53页
     ·耐药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第53-54页
     ·PCR 产物的检测第54页
     ·PCR 产物的纯化第54-55页
     ·耐药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第55-58页
     ·序列测定及解析第58-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65页
     ·cat 全长序列的扩增结果与序列分析第59-61页
     ·ermB 全长序列的扩增结果与序列分析第61-62页
     ·tetS 全长序列的扩增结果与序列分析第62-65页
     ·序列的上传第65页
   ·讨论第65-67页
     ·PCR 引物设计的讨论第65-66页
     ·对耐药基因全长序列比对结果的讨论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耐药基因定位第68-77页
   ·材料第68-70页
     ·菌株来源第68页
     ·主要仪器第68-69页
     ·主要试剂第69页
     ·主要培养基第69页
     ·引物第69-70页
   ·方法第70-72页
     ·质粒提取第70-71页
     ·质粒的电泳检测第71页
     ·质粒消除第71页
     ·质粒消除前后 MIC 值变化测定第71-72页
     ·耐药性的稳定性试验第72页
   ·结果第72-75页
     ·质粒抽提结果第72页
     ·质粒的消除第72-73页
     ·抗性消除子的质粒提取、耐药基因 PCR 验证第73-74页
     ·质粒消除前后 MIC 值变化第74-75页
     ·耐药性的稳定性评价第75页
   ·讨论第75-76页
     ·对质粒消除结果的讨论第75-76页
     ·无选择压力下耐药性的稳定性评价第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90页
附录第90-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附件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棕榈科植物结构力学性能研究与风力机仿生
下一篇:纤维素结合域对S7-xyn和RML产酶酶活及酶学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