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参与主体的激励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现状 | 第15-18页 |
|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实践发展 | 第15页 |
|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运营模式 | 第15-16页 |
| ·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制度及立法 | 第16-18页 |
| ·利益相关主体的回收责任 | 第18-21页 |
| ·政府的角色和责任 | 第18-19页 |
| ·企业的角色和责任 | 第19-20页 |
| ·消费者的角色和责任 | 第20-21页 |
| ·针对回收处理参与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模型构建 | 第23-38页 |
| ·系统动力学原理及应用 | 第23-24页 |
| ·系统动力学原理 | 第23页 |
| ·系统动力学在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激励各类主体环保化回收的建模分析 | 第24-26页 |
| ·激励各类主体环保化回收的建模目的及假设 | 第24-25页 |
| ·激励各类主体环保化回收模型的系统边界 | 第25-26页 |
| ·激励各类主体环保化回收模型的子系统划分 | 第26页 |
| ·激励各类主体环保化回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26-37页 |
| ·处理基金子系统 | 第26-29页 |
| ·处理商利润子系统 | 第29-30页 |
| ·回收小商贩利润子系统 | 第30-32页 |
| ·消费者利润子系统 | 第32-33页 |
| ·生产商利润子系统 | 第33-35页 |
| ·系统总模型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参数界定与模型检验 | 第38-50页 |
| ·参数界定 | 第38-45页 |
| ·处理基金子系统参数界定 | 第38-39页 |
| ·处理商利润子系统参数界定 | 第39-41页 |
| ·回收小商贩利润子系统参数界定 | 第41-42页 |
| ·消费者利润子系统参数界定 | 第42-43页 |
| ·生产商利润子系统参数界定 | 第43-45页 |
| ·模型检验 | 第45-49页 |
| ·历史性检验 | 第45-47页 |
| ·参数敏感性检验 | 第47-48页 |
| ·极端条件测试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情景模拟与政策分析 | 第50-59页 |
| ·情景假设与政策设置 | 第50-51页 |
| ·情景假设 | 第50页 |
| ·政策设置 | 第50-51页 |
| ·系统模拟分析 | 第51-55页 |
| ·无管制情景模拟 | 第51-53页 |
| ·有管制情景模拟与政策分析 | 第53-55页 |
| ·政策建议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 | 第65-68页 |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