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 ·链路自适应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1-13页 |
|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TD-HSDPA系统 | 第16-26页 |
| ·HSDPA的关键技术 | 第16-20页 |
| ·自适应调制编码 | 第16-18页 |
| ·混合自动重传 | 第18-19页 |
| ·快速分组调度 | 第19-20页 |
| ·新增的物理信道 | 第20-23页 |
| ·HS-PDSCH信道 | 第20-21页 |
| ·HS-SCCH信道 | 第21-22页 |
| ·HS-SICH信道 | 第22-23页 |
| ·新增的MAC-hs实体 | 第23-25页 |
| ·NodeB端的MAC-hs实体 | 第24-25页 |
| ·UE端的MAC-hs实体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 第26-38页 |
| ·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 第26-28页 |
| ·大尺度衰落 | 第26-27页 |
| ·小尺度衰落 | 第27-28页 |
| ·三种AMC实现方案 | 第28-30页 |
| ·基于CRC的AMC实现 | 第28-29页 |
| ·基于下行DPCH测量的AMC实现 | 第29页 |
| ·基于CPICH测量的AMC实现 | 第29-30页 |
| ·TD-HSDPA系统中AMC过程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0-32页 |
| ·MCS的选择算法 | 第32-37页 |
| ·基于SNR的固定门限值判别法 | 第32-35页 |
| ·基于Markov模型的MCS选择算法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基于BLER的门限值调整算法 | 第38-49页 |
| ·门限值调整算法 | 第38-42页 |
| ·集中式门限值调整算法 | 第38-39页 |
| ·分散式门限值调整算法 | 第39-40页 |
| ·改进的门限值调整算法 | 第40-41页 |
| ·自适应门限值调整算法 | 第41-42页 |
| ·基于BLER的门限值调整算法 | 第42-48页 |
| ·算法原理 | 第42-45页 |
| ·仿真参数及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一种信噪比与信道质量指示的映射方法及CQI预测算法 | 第49-67页 |
| ·一种信噪比与信道质量指示的映射方法 | 第49-56页 |
| ·一种CQI预测算法 | 第56-60页 |
| ·仿真参数及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