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奥陶系T739断裂带储层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1-13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28页 |
| ·油藏地质概况 | 第13-18页 |
| ·工区位置 | 第13页 |
| ·构造演化 | 第13-16页 |
| ·地层及地震层序 | 第16-18页 |
| ·断裂发育及分布 | 第18-22页 |
| ·断裂期次划分与识别 | 第22-28页 |
| ·加里东中期主要断裂 | 第22-23页 |
| ·海西早期主要断裂 | 第23-25页 |
| ·海西晚期主要断裂 | 第25-26页 |
| ·印支期、燕山期断裂 | 第26-28页 |
| 第3章 沉积特征 | 第28-38页 |
| ·奥陶系沉积相标志 | 第28-34页 |
| ·开阔台地 | 第28-32页 |
| ·台地边缘 | 第32-33页 |
| ·陆棚 | 第33-34页 |
| ·沉积相展布 | 第34-38页 |
| 第4章 储层特征 | 第38-53页 |
| ·储集体岩石学特征 | 第38-44页 |
| ·中下奥陶统岩石类型与特征 | 第39-41页 |
| ·中下奥陶统储层物性特征 | 第41-42页 |
| ·上奥陶统主要岩石类型与特征 | 第42-44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4-47页 |
| ·储层类型及其测井识别标志 | 第47-51页 |
| ·裂缝—孔洞型储层 | 第48-49页 |
| ·孔隙—裂缝—孔洞型储层 | 第49页 |
| ·洞穴—裂缝—孔洞型储层 | 第49-50页 |
| ·孔隙—孔洞型储层 | 第50-51页 |
| ·储层地震响应 | 第51-53页 |
| ·储层地震反射几何学特征 | 第51-53页 |
| 第5章 储层形成机制 | 第53-65页 |
| ·成岩作用简述 | 第53-55页 |
| ·岩溶发育期次与识别 | 第55-60页 |
| ·加里东中期岩溶与判识 | 第55-59页 |
| ·海西早期岩溶判识依据 | 第59-60页 |
| ·加里东中期岩溶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 ·岩溶发育规律及与断裂的关系 | 第60-61页 |
| ·海西早期岩溶及主控因素 | 第61-62页 |
| ·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特点 | 第61页 |
| ·岩溶旋回与岩溶模式 | 第61-62页 |
| ·加里东中期与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对比及岩溶演化序列 | 第62-65页 |
| 第6章 储层评价与预测 | 第65-73页 |
| ·储层平面有利井区评价与预测 | 第65-67页 |
| ·奥陶系主要层段储层纵向上评价与预测 | 第67-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