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29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2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5-18页 |
(三) 研究的视角 | 第18-22页 |
二、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22-26页 |
(一) 关于社会转型问题 | 第22-23页 |
(二) 关于国民素质问题 | 第23-24页 |
(三) 关于现代性问题 | 第24-25页 |
(四) 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 | 第25-26页 |
三、 研究的逻辑结构及方法 | 第26-27页 |
(一) 逻辑结构 | 第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27-29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内涵、结构与特征 | 第29-77页 |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 | 第29-37页 |
一、 传统与现代 | 第29-32页 |
二、 现代化与现代性 | 第32-37页 |
第二节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内涵 | 第37-47页 |
一、 国民素质 | 第37-39页 |
二、 传统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现代性 | 第39-47页 |
第三节 国民素质现代性的结构 | 第47-68页 |
一、 国民素质现代性结构研究的基本原则 | 第47-49页 |
二、 国民素质现代性结构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 | 第49-59页 |
三、 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内在层次性结构 | 第59-68页 |
第四节 国民素质现代性的特征 | 第68-77页 |
一、 要素特征 | 第68-70页 |
二、 结构特征 | 第70-72页 |
三、 功能特征 | 第72-73页 |
四、 标志特征 | 第73-77页 |
第二章 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历史借鉴 | 第77-119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国民素质及其现代性转换 | 第77-106页 |
一、 中国传统国民素质中的现代性特质 | 第78-92页 |
二、 中国传统国民素质中的消极成分及其现代性改造 | 第92-104页 |
三、 中国近代国民素质改造的探索及其价值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西方现代国民素质的批判性借鉴 | 第106-119页 |
一、 人格素质 | 第107-109页 |
二、 精神素质 | 第109-111页 |
三、 道德素质 | 第111-114页 |
四、 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 | 第114-116页 |
五、 健康素质与审美素质 | 第116-11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民素质的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 第119-14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素质的思想 | 第119-127页 |
一、 人的素质存在论 | 第119-123页 |
二、 人的素质发展论 | 第123-127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思想 | 第127-136页 |
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国民素质改造的思想 | 第127-129页 |
二、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探索 | 第129-131页 |
三、 邓小平开创了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新时代 | 第131-132页 |
四、 江泽民对国民素质现代性理论的发展 | 第132-134页 |
五、 胡锦涛对国民素质现代性理论的推进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民素质思想对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指导意义 | 第136-143页 |
一、 主体论视角的指导意义 | 第137-138页 |
二、 辩证法视角的指导意义 | 第138-139页 |
三、 认识论视角的指导意义 | 第139-140页 |
四、 方法论视角的指导意义 | 第140-141页 |
五、 价值论视角的指导意义 | 第141-143页 |
第四章 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规律和原则 | 第143-163页 |
第一节 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规律 | 第143-157页 |
一、 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必须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 | 第143-148页 |
二、 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与政治文明互动性规律 | 第148-150页 |
三、 国民素质现代性与现代文化互化性规律 | 第150-153页 |
四、 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与现代教育共进性规律 | 第153-155页 |
五、 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与环境和谐共生性规律 | 第155-157页 |
第二节 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原则 | 第157-163页 |
一、 文化整合原则 | 第157-159页 |
二、 系统合理原则 | 第159页 |
三、 现实超越原则 | 第159-160页 |
四、 整体优化原则 | 第160-161页 |
五、 创新开放原则 | 第161-163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途径 | 第163-202页 |
第一节 发挥现代观念对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引领作用 | 第163-170页 |
一、 观念现代化是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的灵魂 | 第164-165页 |
二、 观念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 第165-168页 |
三、 以观念现代化推进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途径 | 第168-170页 |
第二节 夯实经济决定力以增进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建构 | 第170-177页 |
一、 挖掘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民素质现代性元素 | 第171-173页 |
二、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又好又快”的幸福经济 | 第173-175页 |
三、 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推动整体国民素质提升 | 第175-177页 |
第三节 增强环境塑造力以促进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建构 | 第177-185页 |
一、 加强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核心的社会环境建设 | 第178-183页 |
二、 加强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 | 第183-185页 |
第四节 加强政治整合力以推动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建构 | 第185-192页 |
一、 政治素质及其提高的途径 | 第185-188页 |
二、 国民的法治素质及其提升 | 第188-192页 |
第五节 提升文化内化力以加强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建构 | 第192-202页 |
一、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提高国民现代文化素质 | 第192-194页 |
二、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和凝聚力以提升国民素质现代性 | 第194-195页 |
三、 传承各种创新思维以积极培育国民现代思维素质 | 第195-196页 |
四、 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以全面提高国民现代思想道德素质 | 第196-199页 |
五、 提升国民的现代科学人文素质和现代审美素质 | 第199-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