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纪念性建筑论文

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7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研究背景和现存问题第9-1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7页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框架第16-17页
2 纪念性空间的发展概况及理论基础第17-24页
   ·纪念性空间的概念第17-18页
     ·纪念与纪念性空间第17-18页
     ·纪念性空间的特质第18页
   ·纪念性空间的发展脉络第18-22页
     ·巫术、神话与宗教时代第18-19页
     ·科学时代第19-20页
     ·人本时代(当代)第20-21页
     ·不同时代纪念性空间的纵向比较第21-22页
   ·纪念性空间的分类及研究范围界定第22页
   ·纪念性空间的精神价值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纪念性空间的传统设计方法第24-35页
   ·外部实体的表达第24-27页
     ·超常的尺度第24-26页
     ·具象的象征第26页
     ·地域特色的传承第26-27页
   ·内部空间的架构第27-30页
     ·中心形式的主题空间第27-28页
     ·单一线性的空间序列第28-30页
   ·群体空间的组织第30-32页
     ·轴线对称布局第30-31页
     ·中心式布局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页
 附图表第32-35页
4 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的新方法第35-74页
   ·人本观念的体现第35-43页
     ·人性化特征第36-37页
     ·参与性与互动性第37-40页
     ·复合型流线第40-43页
     ·设计策略第43页
   ·抽象的象征第43-51页
     ·符号象征第44-46页
     ·场景象征第46-49页
     ·对位象征第49-51页
     ·设计策略第51页
   ·环境整合观第51-63页
     ·与周边建筑的整合第51-55页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第55-62页
     ·设计策略第62-63页
   ·虚拟手段的应用第63-64页
     ·多媒体手段第63页
     ·影像装置第63-64页
     ·设计策略第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附图表第65-74页
5 当代纪念性空间经典案例研究第74-84页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第74-79页
     ·与周边建筑的整合第74-77页
     ·场景的象征第77-79页
   ·日本长崎和平纪念馆第79-81页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第79-80页
     ·参与性与互动性第80-81页
   ·新亚德瓦谢姆纪念馆第81-83页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第81-82页
     ·复合的流线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6 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方法的应用策略第84-88页
   ·纪念性空间设计方法的比较第84-85页
     ·传统设计方法——强调纪念对象的内涵表达第84页
     ·新的设计方法——强调纪念主体的内心感受第84-85页
   ·纪念性空间的发展趋势第85页
   ·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方法的应用策略第85-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图片及表格来源第91-93页
附录A 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方法的拓展研究第93-95页
附录B 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方法研究第95-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风式太阳能地板储热系统热性能研究
下一篇:巴斯小镇A1#楼项目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