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式 | 第14-15页 |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策略 | 第15-18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9-21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2章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现状研究 | 第21-30页 |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发展进程 | 第21-23页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养老金国家统包阶段 | 第21页 |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的养老金社会统筹阶段 | 第21页 |
·20 世纪 90 年代至个人账户基金“空帐”运行阶段 | 第21-22页 |
·做实个人账户阶段至今 | 第22-23页 |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平衡收支分析 | 第23-25页 |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平衡收支分析 | 第23-25页 |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平衡收支分析结论 | 第25页 |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中的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法规缺位 | 第25-27页 |
·个人账户基金缺乏有效的投资运营模式 | 第27页 |
·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范围受到严重限制 | 第27页 |
·个人账户基金监管体系运行成本过高 | 第27-28页 |
·个人账户基金的分块管理降低了投资效率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国际上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30-35页 |
·国际上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比较分析 | 第30-33页 |
·智利的个人账户基金 | 第30-31页 |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 | 第31-32页 |
·美国加州公共雇员养老金 | 第32-33页 |
·对我国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启示 | 第33-34页 |
·结合各种基金运营模式的优劣选择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 | 第33-34页 |
·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模式的构建 | 第35-46页 |
·我国个人账户选择信托运营模式的优势分析 | 第35-38页 |
·信托制度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 第35-36页 |
·信托运营模式管理费用较低、收益较为稳定、风险适中 | 第36-37页 |
·有利于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接轨 | 第37-38页 |
·具体信托模式的选择——受托人的定位 | 第38-39页 |
·受托人投资管理权限 | 第38-39页 |
·受托人的数量 | 第39页 |
·个人账户基金管理主体的选择及责任分配 | 第39-41页 |
·关于我国个人账户基金信托运营模式的补充 | 第41-45页 |
·效率方面 | 第41-42页 |
·风险控制方面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 MNL 模型的我国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策略研究 | 第46-62页 |
·本文选定行为金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理由 | 第46-49页 |
·行为金融理论比现代金融理论更贴近现实 | 第46-47页 |
·传统资产选择模型的缺点 | 第47页 |
·基金经理的实际投资行为 | 第47-49页 |
·MNL 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随机效用理论和行为投资理论的契合 | 第49页 |
·基于随机效用理论和行为投资理论建立 MNL 模型 | 第49-52页 |
·实证分析 | 第52-59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52-54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54-55页 |
·拟合系数bi k | 第55-58页 |
·利用 MNL 模型得出“可参照的”投资比例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基金经理人实际投资行为的描述 | 第59页 |
·“可参照”投资比例指导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运营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有效投资的建议 | 第62-67页 |
·完善个人账户基金方面的立法 | 第62页 |
·建立完善的基金经理人信用评级制度 | 第62-63页 |
·放开投资限制,创新投资工具 | 第63-64页 |
·一级市场上的新股申购 | 第63页 |
·参与实业投资 | 第63-64页 |
·海外投资 | 第64页 |
·利用行为投资策略进行积极投资 | 第64-67页 |
·现阶段采用积极的投资风格 | 第64-65页 |
·掌握行为投资策略,提高个人账户基金收益率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