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两规合一”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2 研究进展分析 | 第10-16页 |
| ·中国城镇化对“两规”提出的客观要求 | 第10-11页 |
|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进程关系 | 第11-13页 |
| ·我国“两规”的现状 | 第13页 |
| ·“两规合一”的国内外动态 | 第13-16页 |
| 3 “两规合一”研究目的、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调查法 | 第16页 |
| ·对比分析法 | 第16页 |
| ·资料数据分析法 | 第16页 |
| ·案例与实证分析法 | 第16-17页 |
| ·交流协作研究法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两规”的矛盾与共性分析 | 第18-21页 |
| 1 “两规”的现状 | 第18页 |
| 2 “两规”的主要矛盾点 | 第18-20页 |
| ·各自出发点和目的不一致 | 第18页 |
| ·编制所需基础资料统计口径不一致 | 第18-19页 |
| ·土地分类方式不一致 | 第19页 |
| ·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不一致 | 第19-20页 |
| 3 “两规”的共性之处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两规合一”体系建立 | 第21-30页 |
| 1 “两规合一”的基本前提 | 第21页 |
| ·以人口规划为基础 | 第21页 |
| ·以产业规划为核心 | 第21页 |
| ·以空间规划为引导 | 第21页 |
| ·以土地利用为保障 | 第21页 |
| 2 “两规合一”规划体系的基本构建原则 | 第21-22页 |
| ·总体控制,分布实现 | 第21-22页 |
| ·因地制宜,分清主次 | 第22页 |
| ·分步规划,先粗后细 | 第22页 |
| ·多方论证,体系查漏 | 第22页 |
| 3 “两规合一”规划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22-23页 |
| ·“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 第22页 |
| ·“刚性控制”与“弹性控制”的权衡 | 第22-23页 |
| ·“紧密”与“开放”的合一 | 第23页 |
| 4 “两规合一”体系的管控和政策配套 | 第23-25页 |
| ·“四条控制线”管控方案 | 第23-24页 |
| ·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机制 | 第24-25页 |
| 5 构建“两规合一”体系的基础工作 | 第25-26页 |
| ·准备工作阶段 | 第25页 |
| ·所需基础资料 | 第25-26页 |
| 6 “两规合一”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 | 第26-27页 |
|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 第26页 |
| ·空间管制 | 第26页 |
| ·道路规划与耕地保护取舍 | 第26-27页 |
| 7 “两规合一”体系 | 第27-30页 |
| ·体系的主体部分 | 第27页 |
| ·因地制宜规划与“两规合一”基础资料资料建库 | 第27页 |
| ·控制线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两规合一”体系的实证分析 | 第30-45页 |
| 1 莲花镇区域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 2 莲花镇土地空间总体布局 | 第31页 |
| 3 建设用地控制 | 第31-33页 |
| ·镇域土地利用情况 | 第31页 |
| ·建设用地控制方法 | 第31-33页 |
| 4 空间分区管制 | 第33-35页 |
| ·禁止建设区 | 第33-34页 |
| ·限制建设区 | 第34-35页 |
| ·适宜建设区 | 第35页 |
| ·建成区 | 第35页 |
| 5 镇区布局规划 | 第35-41页 |
| ·明确中心镇区性质与职能 | 第35-37页 |
| ·建设用地规模 | 第37页 |
| ·用地布局规划 | 第37-38页 |
| ·规划项目落地分析 | 第38-40页 |
| ·道路交通系统 | 第40-41页 |
| ·公共交通设施 | 第41页 |
| 6 道路规划与耕地保护取舍 | 第41-45页 |
| ·原相关规划分析 | 第41页 |
| ·“两规合一”的道路规划思路 | 第41-4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 1 结论 | 第45页 |
| 2 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表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