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农民农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 ·合作社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 ·差序格局理论及其新发展 | 第15-18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农民农 | 第18页 |
| ·合作社 | 第18页 |
| ·差序格局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类型 | 第19页 |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9-20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0-21页 |
| 第2章 基于血缘与地缘的差序格局:从迁移到集聚 | 第21-35页 |
| ·桥村概况 | 第21-22页 |
| ·地理区位与耕地情况 | 第21页 |
| ·外来人口与农民农 | 第21-22页 |
| ·生产结构与经营模式 | 第22页 |
| ·血缘关系:迁移史的主线 | 第22-27页 |
| ·1988-1991:第一代核心的出现与消失 | 第23-25页 |
| ·1991-2005:第二代核心与网络成型 | 第25-26页 |
| ·2005-2011:网络的补充与延伸 | 第26-27页 |
| ·新地缘关系:从集聚到集体行动 | 第27-33页 |
| ·1988-2000:新关系的萌生 | 第29-30页 |
| ·2000-2005:大集聚与集体行动的开始 | 第30-31页 |
| ·2005-2011:新地缘关系的继续扩展 | 第31-33页 |
| ·多核心的差序格局:离合作一步之遥 | 第33-35页 |
| 第3章 政治因素的介入:合作的初步成型 | 第35-44页 |
| ·政治因素出现:农民农党组织的起步 | 第35-37页 |
| ·党组织成立始末 | 第35-36页 |
| ·党组织影响的扩展 | 第36-37页 |
| ·政治因素与基础性因素的糅合:从集体抗争到集体迁移 | 第37-41页 |
| ·康镇群体性事件始末 | 第37-39页 |
| ·桥村集体迁移始末 | 第39-40页 |
| ·改造差序格局:正式组织化的准备 | 第40-41页 |
| ·新格局的形成:正式合作组织的初次呈现 | 第41-44页 |
| ·从蔬菜协会到专业合作社 | 第41-42页 |
| ·从新因素到新格局 | 第42-44页 |
| 第4章 重构完成的差序格局:合作的转型与成熟 | 第44-54页 |
| ·合作初期的探索与挫折 | 第44-47页 |
| ·经济因素的上升:合作社的市场危机 | 第44-45页 |
| ·政治因素的持续作用:合作社早期成就 | 第45-46页 |
| ·目标冲突与职能转向:合作转型的预备 | 第46-47页 |
| ·合作的转轨与继续发展 | 第47-50页 |
| ·合作社冲突激化 | 第47-48页 |
| ·合作社改革始末 | 第48-49页 |
| ·新差序格局的产生 | 第49-50页 |
| ·新差序格局:合作的最终形态 | 第50-54页 |
| ·合作社圈层结构 | 第50-52页 |
| ·多元复合型差序格局:农民农合作实现的逻辑 | 第52-54页 |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8页 |
| ·农民农组织是如何实现的 | 第54-56页 |
| ·一以贯之的差序逻辑 | 第54页 |
| ·格局中各要素的替代与拓展 | 第54-56页 |
| ·余论:关于合作社定位的再思考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