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第10页 |
·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 | 第10-14页 |
·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研究遗传多样性方法的进展 | 第11-14页 |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果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ISSR 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14-15页 |
·ISSR 分子标记在果树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15-17页 |
·品种的鉴定与分类 | 第15页 |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第15-16页 |
·亲缘关系的研究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材料 | 第19-2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DNA 提取试剂 | 第22-23页 |
·ISSR-PCR 扩增反应试剂 | 第23页 |
·电泳试剂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3-24页 |
·DNA 的检测与定量 | 第24页 |
·ISSR 反应条件的正交优化 | 第24-25页 |
·引物筛选和退火温度确定 | 第25页 |
·最佳体系验证 | 第25页 |
·ISSR-PCR 扩增 | 第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正交优化数据分析 | 第25页 |
·ISSR-PCR 扩增结果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9页 |
·枣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26页 |
·ISSR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建立 | 第26-30页 |
·不同组分浓度对 ISSR-PCR 体系的影响 | 第26-29页 |
·ISSR 正交设计直观分析 | 第26-27页 |
·正交设计方差分析 | 第27-28页 |
·因素内多重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不同退火温度对 ISSR 体系的影响 | 第29-30页 |
·ISSR引物筛选 | 第30-31页 |
·最佳反应体系及其适用于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验证 | 第31-32页 |
·扩增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85份枣种植资源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33-36页 |
·遗传相似性评价 | 第33页 |
·聚类分析 | 第33-36页 |
·安徽地方枣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遗传相似性评价 | 第36页 |
·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安徽地方枣品种与周边地区枣品种的系统关系 | 第37-39页 |
·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37-38页 |
·遗传距离与遗传一致度 | 第38-39页 |
5 讨论 | 第39-42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9页 |
·正交设计优化PCR反应体系的优点与不足 | 第39页 |
·ISSR标记在枣遗传多样性性研究方面的潜力 | 第39-40页 |
·枣和酸枣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40页 |
·85份供试枣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41页 |
·安徽地方枣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页 |
·安徽枣品种与周边地区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比较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发表的文章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