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稻田甲烷排放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活性初步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文献综述第8-17页
   ·产甲烷古菌的生理学与系统发育史的研究进展第8-10页
     ·稻田产甲烷古菌的分类及多样性第8-9页
     ·稻田产甲烷古菌的代谢与系统发育的关系第9-10页
   ·甲烷氧化细菌的生理学与系统发育史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稻田甲烷氧化细菌的分类及多样性第10-11页
     ·稻田甲烷氧化细菌的代谢与系统发育的关系第11页
   ·影响稻田甲烷排放因素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土壤性质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第11-12页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第11页
       ·土壤有机质第11-12页
       ·土壤温度第12页
       ·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第12页
     ·耕作管理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第12-13页
       ·排水管理第12-13页
       ·施肥第13页
     ·植物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第13页
   ·稻田甲烷排放相关微生物的生态学方法第13-17页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第13-14页
     ·分子指纹图谱分析技术(PCR-DGGE)第14-15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qPCR)第15-17页
2 引言第17-19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9-29页
   ·实验材料第19-20页
     ·长期施肥处理的土壤样品采集第19页
     ·FACE 处理的土壤样品采集第19-20页
       ·样地概况第19页
       ·土样采集第19-20页
     ·三种典型稻田土壤样品采集第20页
   ·实验设计第20-21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1-22页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 DNA 提取第21页
     ·荧光实时定量 PCR第21页
     ·分子指纹图谱分析 DGGE第21页
     ·克隆第21页
     ·甲烷氧化培养实验第21页
     ·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及分层实验第21页
     ·其他试剂与设备第21-22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2-29页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2页
       ·全氮、全碳的测定第22页
       ·硝态氮、铵态氮的测定第22页
       ·pH 的测定第22页
       ·有机质的测定第22页
       ·含水量的测定第22页
       ·最大持水量的测定第22页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 DNA 提取第22-23页
     ·土壤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的定量分析第23-24页
       ·土壤产甲烷古菌的定量分析第23-24页
       ·土壤甲烷氧化细菌的定量分析第24页
     ·土壤产甲烷古菌群落的分子指纹图谱分析第24-25页
       ·产甲烷古菌 16S rRNA 基因的 PCR第24页
       ·DGGE第24页
       ·克隆测序以及基因序列比对第24-25页
     ·三种典型稻田土壤甲烷氧化的预培养第25-26页
     ·三种典型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13C 标记培养第26页
     ·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及分层第26-28页
     ·构建13C-DNA 的 pmoA 基因克隆文库第28-29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9-41页
   ·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29-32页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基本属性的影响第29页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产甲烷古菌功能基因 mcrA 数量的影响第29-30页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产甲烷古菌组成的影响第30-32页
   ·未来大气 CO_2升高(FACE)下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丰度的变化规律第32-34页
     ·FACE 处理对产甲烷古菌数量的影响第32-33页
     ·FACE 处理下产甲烷古菌的年际变化规律第33-34页
   ·三种典型稻田土壤的甲烷氧化动力学规律及其微生物作用者第34-41页
     ·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第34-35页
     ·典型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过程的动力学变化规律第35-36页
     ·三种典型稻田土壤样品的13CH4标记第36-37页
     ·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分层样品的 pmoA 定量分析第37页
     ·甲烷氧化细菌功能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第37-41页
5 讨论第41-44页
   ·长期施肥处理后产甲烷古菌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第41页
   ·FACE 处理与氮肥施用量相互作用后产甲烷古菌丰度的变化第41-42页
   ·三种典型稻田土壤中甲烷氧化细菌的活性及群落组成的差异第42-44页
6 结论第44-45页
7 参考文献第45-51页
附录第51-52页
作者简介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亳州市典型中药材产地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评价
下一篇:MAP沉淀法去除养猪场沼液中氮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