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稻瘟菌 | 第8页 |
·稻瘟菌附着胞的结构与功能 | 第8-9页 |
·附着胞的形成 | 第8页 |
·附着胞的结构与功能 | 第8-9页 |
·附着胞形成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9-11页 |
·cAMP 信号途径 | 第9页 |
·MAPK 信号途径 | 第9-10页 |
·Ca2+信号途径 | 第10-11页 |
·附着胞发育相关的基因与调控 | 第11-14页 |
·寄主表面识别蛋白编码基因 | 第11-12页 |
·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 | 第12页 |
·甘油合成相关基因 | 第12页 |
·细胞自噬基因 | 第12-13页 |
·SNARE 蛋白 | 第13-14页 |
2 引言 | 第14-19页 |
·P 型 ATP 酶家族种类和分布 | 第14-15页 |
·P 型 ATP 酶的蛋白结构与功能 | 第15-16页 |
·蛋白结构 | 第15-16页 |
·酶的功能 | 第16页 |
·P 型 ATP 酶的作用机理 | 第16页 |
·P 型 ATP 酶的基因序列特性 | 第16-17页 |
·P 型 ATP 酶的表达调控 | 第17-18页 |
·影响 P 型 ATP 酶活性的因素 | 第17页 |
·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 | 第17页 |
·酶蛋白水平 | 第17-18页 |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实验使用的菌株、质粒、试剂等材料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菌种保存与培养 | 第21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1-22页 |
·PCR | 第22页 |
·DNA 片段的凝胶回收 | 第22-23页 |
·DNA 酶切与连接 | 第23页 |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3-24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 | 第24页 |
·质粒 DNA 提取 | 第24页 |
·载体构建 | 第24页 |
·稻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原生质体转化 | 第25页 |
·转化子验证 | 第25-26页 |
·酵母转化 | 第26页 |
·酵母质粒提取 | 第26页 |
·GFP 转化子验证 | 第26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6-27页 |
·稻瘟菌突变体的形态学观察 | 第27-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稻瘟菌 P-ATPase 基因家族分析 | 第29-33页 |
·稻瘟菌中 P-ATPase 基因的种类 | 第29页 |
·稻瘟菌中 P-ATPase 基因的 GC 含量及梯度分析 | 第29-31页 |
·稻瘟菌 P-ATPases 家族蛋白序列分析 | 第31-32页 |
·稻瘟菌中 P-ATPase 基因的 EST 的比对 | 第32-33页 |
·稻瘟菌 P-ATPase 基因 MoCTA3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33-37页 |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33-34页 |
·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34-35页 |
·在稻瘟菌侵染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35-37页 |
·稻瘟菌 P-ATPase 基因 MoCTA1 的功能研究 | 第37-41页 |
·MoCTA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MoCTA1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37-38页 |
·ΔMoCTA1 的表型分析 | 第38-41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1-43页 |
·稻瘟菌 P-ATPase 基因家族分析 | 第41页 |
·稻瘟菌 P-ATPase 基因 MoCTA3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稻瘟菌 P-ATPase 基因 MoCTA1 的功能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介 | 第4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