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技术线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技术线路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 2 竹编工艺的历史和现状 | 第13-22页 |
| ·中国竹编的历史 | 第13-15页 |
| ·竹编工艺的特色 | 第15页 |
| ·我国各地区竹编的特色 | 第15-16页 |
| ·竹编工艺分类 | 第16-18页 |
| ·粗丝竹编 | 第16-17页 |
| ·细丝竹编 | 第17页 |
| ·平面竹编 | 第17-18页 |
| ·立体竹编 | 第18页 |
| ·四川省竹编产品的历史和现状 | 第18-22页 |
| ·历史及地理现状 | 第18-19页 |
| ·四川各地竹编特点 | 第19-22页 |
| 3 渠县“刘氏竹编”竹编的历史及现状 | 第22-34页 |
| ·渠县竹编的历史 | 第22-23页 |
| ·历史记载 | 第22页 |
| ·“刘氏竹编”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 ·“刘氏竹编”的“材美”与“工巧” | 第23-26页 |
| ·“刘氏竹编”的材质特点 | 第23-24页 |
| ·“刘氏竹编”的工序与编法 | 第24-26页 |
| ·“刘氏竹编”代表作 | 第26-30页 |
| ·双面竹丝编 | 第26-27页 |
| ·瓷胎竹编 | 第27-28页 |
| ·竹编字画 | 第28-30页 |
| ·“刘氏竹编”现状 | 第30-34页 |
| ·传承与规模 | 第30-31页 |
| ·获奖情况 | 第31-34页 |
| 4 渠县“刘氏竹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3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 ·竹编类型单一 | 第34页 |
| ·技艺传承断层 | 第34页 |
| ·市场不发达 | 第34-36页 |
| ·政府扶持不够 | 第36-37页 |
| ·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37-39页 |
| ·审美认同遭遇历史瓶颈 | 第37页 |
| ·资源与结构的特殊性 | 第37页 |
| ·传统产业模式限制发展 | 第37页 |
| ·政府投入、关注力度还是不够大 | 第37-38页 |
| ·国家机制转换对民间工艺的冲击 | 第38-39页 |
| 5 渠县“刘氏竹编”的保护与开发 | 第39-48页 |
| ·保护 | 第39-43页 |
| ·保护的价值 | 第39-40页 |
| ·保护的措施 | 第40-43页 |
| ·发展措施 | 第43-48页 |
| ·保持高科技、工业化与传统文化的平衡 | 第43-45页 |
|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建立一种传承、保护、开发模式 | 第45-48页 |
| 6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附录 A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