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研究进展与趋势 | 第19-68页 |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 第19-31页 |
·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对碳的固定 | 第19-21页 |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对碳的固定 | 第21-22页 |
·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第22-2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的释放 | 第24-28页 |
·森林碳增汇的机制和措施 | 第28-31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蓄积 | 第31-36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碳库研究 | 第31-32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 | 第32-35页 |
·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研究 | 第35-36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 | 第36-44页 |
·主要人工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库 | 第37-39页 |
·自然条件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39-40页 |
·树种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40-41页 |
·经营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41-44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 | 第44-50页 |
·土壤碳库组分 | 第44-45页 |
·土壤快速亚库 | 第45-46页 |
·土壤中速亚库 | 第46-48页 |
·土壤团聚体碳 | 第48-50页 |
·人工林土壤碳库研究趋势 | 第50-55页 |
·人工林土壤碳库与全球碳贸易 | 第50-52页 |
·人工林土壤碳库研究技术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68-7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6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68-69页 |
·试验区与供试样地 | 第69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69-70页 |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 第69页 |
·灌草层和枯落物量的测定 | 第69-70页 |
·土壤采样 | 第70页 |
·测定方法 | 第70-72页 |
·土壤pH和容重 | 第70页 |
·土壤和植物化学指标 | 第70页 |
·土壤有机碳分级 | 第70-72页 |
·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方法 | 第72页 |
·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 第72页 |
·植物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 第72页 |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三章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 | 第74-82页 |
·树种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含量 | 第74页 |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碳含量 | 第74页 |
·毛竹人工林土壤碳含量 | 第74页 |
·不同树种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 第74-76页 |
·恢复时间对人工林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 第76-79页 |
·幼龄人工林土壤碳含量 | 第76页 |
·中龄人工林土壤碳含量 | 第76-77页 |
·成熟人工林土壤碳含量 | 第77-78页 |
·不同恢复时间的差异性分析 | 第78-79页 |
·不同树种和恢复时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四章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 第82-90页 |
·树种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 第82-83页 |
·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密度 | 第82页 |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碳密度 | 第82页 |
·毛竹人工林土壤碳密度 | 第82页 |
·不同树种之间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性分析 | 第82-83页 |
·恢复时间对人工林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 第83-87页 |
·幼龄人工林土壤碳密度 | 第83-84页 |
·中龄人工林土壤碳密度 | 第84-85页 |
·成熟人工林土壤碳密度 | 第85-86页 |
·不同恢复时间人工林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性分析 | 第86-87页 |
·不同树种和恢复时间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土壤有机碳库组分与稳定性评价 | 第90-115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异 | 第90-93页 |
·树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91-92页 |
·树种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 第92-93页 |
·树种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 第93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慢变有机碳库变异 | 第93-99页 |
·树种对土壤轻组有机碳影响 | 第93-96页 |
·树种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 第96-99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异 | 第99-107页 |
·不同树种和恢复时间对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 第99-103页 |
·不同树种和恢复时间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配格局 | 第103-107页 |
·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评价 | 第107-111页 |
·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物理稳定性评价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第六章 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化学质量指标的相关性 | 第115-121页 |
·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化学质量指标的关系 | 第115-117页 |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 | 第115-116页 |
·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 | 第116页 |
·毛竹林生态系统 | 第116-117页 |
·次生林生态系统 | 第117页 |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与全氮、全磷的相关性 | 第117-119页 |
·土壤慢变有机碳组分及其与全氮、全磷相关关系 | 第119页 |
·指标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物碳密度的关系 | 第121-135页 |
·不同类型人工林植物碳密度 | 第121-128页 |
·杉木人工林 | 第121-123页 |
·湿地松人工林 | 第123-126页 |
·毛竹林 | 第126-128页 |
·次生林 | 第128页 |
·不同类型人工林枯落层碳密度 | 第128-129页 |
·杉木人工林 | 第128-129页 |
·湿地松人工林 | 第129页 |
·毛竹林 | 第129页 |
·次生林 | 第129页 |
·土壤碳密度与植物碳密度的比较分析 | 第129-133页 |
·植物不同层次碳密度比较 | 第129-130页 |
·土壤和植物碳密度比较 | 第130-132页 |
·不同层次碳密度相关关系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第八章 中北亚热带区域(浙江省)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 | 第135-144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与评价 | 第135-137页 |
·浙江省人工林分布概况 | 第135-136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配特征 | 第136-137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潜力分析 | 第137-138页 |
·基于高碳汇目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管理技术 | 第138-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44-147页 |
·总体研究结论 | 第144-145页 |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