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流吸收器选择性脱除H2S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脱除 H_2S 气体的重要性 | 第8-9页 |
| ·H_2S 气体的来源 | 第8页 |
| ·H_2S 气体的性质 | 第8-9页 |
| ·选择性脱除 H_2S 的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 ·选择性吸收剂 | 第9-11页 |
| ·膜分离法 | 第11-12页 |
| ·选择性催化氧化法 | 第12-17页 |
| ·旋转填充床 | 第17-18页 |
| ·撞击流吸收器介绍 | 第18-21页 |
| ·撞击流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 ·撞击流的特性 | 第19-20页 |
| ·撞击流在吸收中的研究 | 第20-21页 |
| ·课题的立项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立项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撞击流吸收器流体力学模拟 | 第22-45页 |
| ·计算流体力学 | 第22-23页 |
| ·流体力学模型 | 第23-30页 |
| ·撞击流吸收器的物理模型 | 第24-25页 |
| ·网格剖分 | 第25页 |
| ·撞击流吸收器的数学模型 | 第25-29页 |
| ·颗粒与气体间的耦合作用 | 第29页 |
| ·边界条件 | 第29-30页 |
| ·求解方法 | 第30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0-44页 |
| ·连续相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 ·离散相的模拟结果 | 第40-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撞击流吸收器选择性脱硫的研究 | 第45-58页 |
| ·撞击流吸收器的特性 | 第45-47页 |
| ·强化相间传递 | 第45页 |
| ·活性区停留时间短 | 第45-46页 |
| ·流动结构复杂 | 第46页 |
| ·对气液吸收反应的要求 | 第46-47页 |
| ·气液间的作用 | 第47-49页 |
| ·强化模型 | 第47页 |
| ·传质模型 | 第47-49页 |
|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7页 |
| ·撞击距离 | 第49-50页 |
| ·撞击速度 | 第50-51页 |
| ·雾滴直径 | 第51-52页 |
| ·雾滴喷射速度 | 第52-53页 |
| ·液气比 | 第53-54页 |
| ·Na/S 摩尔比 | 第54-55页 |
| ·撞击速度对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8-60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8页 |
| ·主要创新点和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