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Contents | 第9-12页 |
| 导言 | 第12-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逻辑结构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生活世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30页 |
| ·生活世界理论述要 | 第19-22页 |
| ·西方哲学的生活世界观 | 第19-20页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活世界观 | 第20-22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史资源 | 第22-23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及其必要性 | 第23-29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 | 第23-26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及成因 | 第30-38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表现 | 第30-34页 |
| ·教育目标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 第30-31页 |
| ·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 | 第31-32页 |
| ·教育教学方式滞后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 第32-33页 |
| ·教育评价方式忽视大学生的生活实践 | 第33-34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成因 | 第34-37页 |
|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 第38-44页 |
|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 第38-41页 |
| ·实践性和开放性 | 第38-39页 |
| ·生成性和体验性 | 第39-41页 |
|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41-43页 |
| ·自我认同和价值共识相结合的原则 | 第41-42页 |
| ·生活化教育和规范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2-43页 |
| ·立足生活实际和面向未来相结合的原则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 | 第44-57页 |
|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 第44-49页 |
| ·形成奠基于生活世界的教育思维方式 | 第44-45页 |
|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 第45-47页 |
|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生活的能力 | 第47-49页 |
|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取材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 第49-51页 |
| ·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体验教学、对话教学、探究教学 | 第51-54页 |
| ·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强调大学生的生活实践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旳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