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8-9页 |
| ·槽边循环化学漂洗 | 第9页 |
| ·膜分离法 | 第9-10页 |
| ·黄原酸酯法 | 第10页 |
| ·电解法沉淀过滤 | 第10-11页 |
| ·吸附法 | 第11-12页 |
| ·生物法 | 第12-15页 |
| ·光催化法 | 第15页 |
| ·普通铁碳内电解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改性茶渣处理废水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20-25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实验手段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测定方法 | 第21页 |
| ·实验原理 | 第21-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曝气铁碳内电解-改性茶渣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研究 | 第25-46页 |
| ·工艺比较 | 第25-27页 |
| ·曝气铁碳内电解-改性茶渣处理含铬电镀废水影响研究 | 第27-37页 |
| ·Fe/C体积比对内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 ·进水pH值对内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停留时间对内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曝气方式对内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 ·进水pH对改性茶渣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温度对改性茶渣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吸附平衡时间 | 第33-34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34-36页 |
| ·普通茶渣与改性茶渣对Cr~(6+)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36-37页 |
| ·动力学分析 | 第37-43页 |
| ·内电解过程Cr~(6+)去除速率 | 第37-41页 |
| ·改性茶渣吸附Cr~(6+)去除速率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曝气铁碳内电解-改性茶渣处理含氰电镀废水研究 | 第46-63页 |
| ·工艺比较 | 第46-48页 |
| ·曝气铁碳内电解-改性茶渣处理含氰电镀废水影响研究 | 第48-55页 |
| ·Fe/C体积比对内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进水pH值对内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停留时间对内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曝气方式对内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进水pH对改性茶渣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吸附平衡时间 | 第53-54页 |
| ·普通茶渣与改性茶渣对氰化物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54-55页 |
| ·动力学分析 | 第55-60页 |
| ·内电解过程氰化物去除速率 | 第55-59页 |
| ·改性茶渣吸附氰化物去除速率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本研究不足与建议 | 第63-65页 |
| 附表 | 第65-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