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8页 |
| 第一章 绪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2页 |
| §1.1 立题依据和背景 | 第18-2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 ·滑坡破坏概率研究 | 第21-23页 |
|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 | 第23-28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2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创新点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单体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 | 第32-46页 |
| §2.1 滑坡破坏概率分析方法 | 第32-37页 |
| ·滑坡破坏概率分析原理 | 第32-33页 |
| ·破坏概率基本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 ·降雨诱发作用下滑坡破坏概率求解 | 第35-37页 |
| §2.2 极值降雨诱发因素的概率计算 | 第37-46页 |
| ·降雨数据选样方法 | 第37-38页 |
| ·极值降雨频率分布线型分析 | 第38-42页 |
| ·参数估计方法 | 第42-46页 |
| 第三章 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研究—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 | 第46-64页 |
| §3.1 滑坡灾害破坏效应及承灾体构成 | 第46-52页 |
| ·滑坡灾害破坏效应 | 第46-50页 |
| ·滑坡灾害承灾体构成 | 第50-52页 |
| §3.2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框架 | 第52-56页 |
| ·易损性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 第52-53页 |
| ·基于承灾体脆弱性和滑坡体作用强度的易损性评价模型 | 第53-56页 |
| §3.3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 | 第56-64页 |
| ·建筑物脆弱性指标 | 第56-59页 |
| ·人员脆弱性指标 | 第59-64页 |
| 第四章 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研究—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 | 第64-145页 |
| §4.1 滑坡变形阶段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 | 第64-90页 |
| ·基于建筑结构附加内力计算的地表变形强度指标 | 第66-88页 |
| ·滑坡变形速度指标 | 第88-89页 |
| ·建筑物基础埋深与滑体厚度关系指标 | 第89-90页 |
| §4.2 滑坡失稳阶段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 | 第90-141页 |
| ·概述 | 第90-93页 |
| ·滑坡滑动过程的运动学计算模型 | 第93-117页 |
| ·建筑物抵抗水平冲击作用力的计算模型 | 第117-137页 |
| ·失稳阶段滑坡灾害作用强度指标 | 第137-141页 |
| §4.3 基于建筑物易损性的室内人员易损性评价 | 第141-145页 |
| 第五章 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 第145-192页 |
| §5.1 滑坡变形阶段风险评价实例-三峡库区赵树岭滑坡 | 第145-170页 |
| ·赵树岭滑坡概况 | 第145-148页 |
| ·滑坡危险性分析 | 第148-158页 |
| ·滑坡变形阶段易损性评价 | 第158-169页 |
| ·滑坡风险评价 | 第169-170页 |
| §5.2 滑坡失稳阶段风险评价实例-萨尔瓦多EL PICACHO滑坡 | 第170-192页 |
| ·El Picacho滑坡概况 | 第170-173页 |
| ·滑坡运动学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173-177页 |
| ·滑坡风险评价 | 第177-19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2-196页 |
| §6.1 结论 | 第192-195页 |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95-196页 |
| 致谢 | 第196-1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7-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