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4-17页 |
·伦理学的理论框架 | 第14页 |
·历史学的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尺度 | 第15-17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的古代都城“礼制”形态和城市形态的概念范畴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背景综述 | 第20-46页 |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文献 | 第20-36页 |
·国内外有关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 | 第20-21页 |
·国内外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 | 第21-26页 |
·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态构成要素和城市特征形态的研究 | 第26-32页 |
·国外相关城市形态研究文献 | 第32-36页 |
·相关伦理学角度探讨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 | 第36-39页 |
·从伦理学角度对城市形态里的建筑研究 | 第36-37页 |
·关于城市伦理文献研究 | 第37-39页 |
·相关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39-42页 |
·研究城市形态的文献评价 | 第39-41页 |
·研究以伦理学角度研究城市的文献评价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和西方现代伦理学理论 | 第46-64页 |
·西方现代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 第46-53页 |
·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概念的词源与定义 | 第46-48页 |
·伦理学 | 第48-49页 |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 第49-51页 |
·伦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学科分类 | 第51-52页 |
·伦理学体系和核心机构与学科分类的中心类型 | 第52页 |
·伦理学体系价值的终极意义 | 第52-53页 |
·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 第53-58页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演变历史过程 | 第53-57页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 第57-58页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对比分析 | 第58-63页 |
·中国传统伦理和现代西方伦理实践平台上的差异 | 第58-60页 |
·伦理概念起源上同西方的差异 | 第60-61页 |
·中西方伦理思想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 第61页 |
·中西方伦理和法律关系上的差异 | 第61-62页 |
·中西方伦理思想主体意识的差异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页 |
本章注释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先秦时期礼制伦理思想的起源与都城形态特征 | 第64-76页 |
·“礼”之初-中国古代“礼制”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 | 第64-68页 |
·礼的起源 | 第64-66页 |
·儒家思想和礼制的渊源关系 | 第66-68页 |
·周“礼制”和都城形态特征的变迁 | 第68-74页 |
·礼制与宗庙 | 第68-70页 |
·从“礼制”的宗庙到权力的宫殿 | 第70-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梦想与成熟”汉唐伦理思想和都城“礼制”形态 | 第76-109页 |
·“宏伟、壮丽”的秦汉长安都城“礼制”形态的变迁 | 第76-86页 |
·秦汉时期论思想和伦理制度综述 | 第76-80页 |
·秦汉时期伦理思想发展对都城“礼制”形态的影响特征分析 | 第80-86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和都城形态的变革 | 第86-96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思想和伦理制度综述 | 第86-89页 |
·魏晋南北朝都城形态的伦理特征 | 第89-96页 |
·开放与包容-大唐的社会伦理特征 | 第96-101页 |
·唐伦理思想理论概述 | 第96-98页 |
·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作为主流方向未变 | 第98-99页 |
·开放和包容引起都城城市形态中市场的崛起 | 第99-101页 |
·恢弘和秩序-隋唐长安的城市形态的礼制特征 | 第101-106页 |
·“踌躇满志”-大一统意识的复兴和强化 | 第101页 |
·隋大兴和唐长安的都城形态的礼制特征的规划和营建手法 | 第101-106页 |
本章节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宋明理学与夕阳下的王朝都城 | 第109-125页 |
·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对都城营建的滞后作用机制研究 | 第109-113页 |
·宋代的时代背景综述 | 第109-112页 |
·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概述 | 第112-113页 |
·文明的光辉-宋都城形态的现代意义的伦理特征 | 第113-116页 |
·宋代主流的伦理思想评述 | 第113-114页 |
·北宋开封和城市形态的伦理特征 | 第114-116页 |
·专制和僵化--元明清时期理学上位 | 第116-117页 |
·元代宋理学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主流伦理思想 | 第116页 |
·理学在明朝真正成为占统治地位伦理思想 | 第116-117页 |
·清代尊素理学的同时大兴“文字狱” # | 第117页 |
·“礼制”夕阳光环下的都城北京 | 第117-123页 |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 | 第117-121页 |
·明清北京城的“礼制”特征 | 第121-123页 |
本章节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儒家“礼制”伦理思想影响古代都城形态机制分析 | 第125-137页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影响都城礼制特征形态的机制 | 第125-131页 |
·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礼制特征形成的背后的伦理思想的原型 | 第125-127页 |
·使“天下为公”到“家天下” | 第127-129页 |
·学的“礼制”伦理思想和古代都城的形态的作用机制 | 第129-131页 |
·中国传统伦理思影响和都城礼制形态演进 | 第131-135页 |
·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礼制特征形成的背后的伦理思想演进 | 第131-132页 |
·“礼制”伦理思想演进影响形成的“礼制”伦理价值观 | 第132-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7页 |
第八章 中国传统伦理革新对中国城市建设现代化的意义 | 第137-145页 |
·研究背景和框架概念 | 第137-140页 |
·历史背景 | 第137-138页 |
·以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现代中国城市景观的现象 | 第138-140页 |
·理解现代化的伦理概念 | 第140页 |
·现代化过程的中国传统伦理地位和价值再发现 | 第140-144页 |
·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态度 | 第141-142页 |
·中国传统伦理的后现代性意义 | 第142-143页 |
·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5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45-149页 |
·全文总结 | 第145页 |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145-147页 |
·思考和启示 | 第147-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