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选题依据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9页 |
·古生代构造格局 | 第12-14页 |
·鄂尔多斯地块 | 第13页 |
·鄂尔多斯西缘断褶带 | 第13页 |
·走廊冲断构造带 | 第13-14页 |
·北祁连冲断构造带 | 第14页 |
·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 第14-15页 |
·石沟驿—平凉走滑转换构造系 | 第14-15页 |
·六盘冲断构造系 | 第15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5-19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 | 第19-26页 |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19-20页 |
·潮坪相 | 第19页 |
·开阔海台地相 | 第19页 |
·盆地相 | 第19-20页 |
·碳酸盐岩斜坡相 | 第20页 |
·碎屑岩斜坡相 | 第20页 |
·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及其演化 | 第20-26页 |
·早奥陶世大湾期(麻川-水泉岭期)岩相古地理 | 第20-21页 |
·早奥陶世牯牛潭期(三道沟期)岩相古地理 | 第21-22页 |
·中奥陶世庙坡早中期(平凉组下段)岩相古地理 | 第22-24页 |
·中奥陶世庙坡晚期-宝塔期(平凉组上段)岩相古地理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烃源岩综合评价 | 第26-35页 |
·奥陶系生烃岩的分布特点 | 第26-27页 |
·奥陶系水泉岭组灰岩型生烃岩的分布特点 | 第26页 |
·奥陶系三道沟组灰岩型生烃岩的分布特点 | 第26-27页 |
·奥陶系下平凉组泥岩型烃源岩的分布特点 | 第27页 |
·奥陶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第27-29页 |
·干酪根显微光学特征 | 第28页 |
·沥青“A”组分特征 | 第28-29页 |
·干酪根碳同位素分析 | 第29页 |
·奥陶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第29-33页 |
·奥陶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概述 | 第29-30页 |
·奥陶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 第30-33页 |
·奥陶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 | 第33-35页 |
·固体沥青反射率(Rb) | 第33页 |
·岩石热解峰温(Rock—Eval)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储、盖层特征及其组合类型 | 第35-44页 |
·储层特征 | 第35-40页 |
·储集层类型 | 第35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5-36页 |
·成岩作用特征 | 第36-38页 |
·孔隙的成因类型 | 第38-39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9页 |
·碳酸盐岩储层性质的主控因素 | 第39-40页 |
·盖层特征 | 第40-42页 |
·盖层类型 | 第41页 |
·盖层的封闭性及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奥陶系圈闭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 第42-44页 |
·沉积圈闭域的圈闭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 第42-43页 |
·构造圈闭域的圈闭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 第43-4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