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结合体针对博茨瓦纳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理论研究 | 第12-19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 2.1 国外康复治疗情况 | 第12-15页 |
| 2.2 国内康复治疗现状 | 第15-17页 |
| 3 理论假设 | 第17页 |
| 4 优势、特色与创新 | 第17-19页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9-28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 1.1 对象来源 | 第19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 1.5 脱落标准 | 第2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 2.1 样本含量的估计 | 第21页 |
| 2.2 抽样及分组方法 | 第21-22页 |
| 2.3 干预方法 | 第22页 |
| 2.4 实验措施 | 第22-24页 |
| 2.5 基线资料收集 | 第24页 |
| 2.6 评价指标和标准 | 第24-25页 |
| 3 统计方法处理 | 第25页 |
| 4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 4.1 准备阶段 | 第25页 |
| 4.2 正式实验阶段 | 第25-26页 |
| 4.3 资料整理阶段 | 第26页 |
| 5 伦理考虑 | 第26-27页 |
| 6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研究结果 | 第28-32页 |
| 1 患者实验完成一般情况 | 第28页 |
| 2 两组患者实验前基线评估 | 第28-29页 |
| 3 疗效指标统计分析 | 第29-32页 |
| 3.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 | 第29页 |
| 3.2 中医中风主症评分 | 第29-30页 |
| 3.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 第30页 |
| 3.4 改良Ashworth评分 | 第30-32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32-40页 |
| 1 脑卒中中医发病机制 | 第32页 |
| 2 恢复机制 | 第32-33页 |
| 3 现代医学对下肢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 第33页 |
| 4 头针治疗的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 4.1 传统理论依据 | 第33页 |
| 4.2 现代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 4.3 头针治疗的功效 | 第34页 |
| 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理解 | 第34-35页 |
| 6 祖国医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 第35页 |
| 7 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 第35-37页 |
| 7.1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及发病机制 | 第35-36页 |
| 7.2 头针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8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7-40页 |
| 8.1 FMA评分 | 第37页 |
| 8.2 中风主症评定量表 | 第37-38页 |
| 8.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 第38页 |
| 8.4 改良Ashworth量表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 | 第45-53页 |
| 文献综述 | 第53-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