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浅滩对莱州湾东部沉积动力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引言 | 第12-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沉积动力学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沉积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页 |
·莱州湾东部海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莱州浅滩研究现状 | 第15页 |
·资料来源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资料来源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区概况 | 第17-29页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8-20页 |
·气象 | 第20-22页 |
·气温 | 第21页 |
·降水 | 第21页 |
·风况 | 第21-22页 |
·雾况 | 第22页 |
·海洋水文 | 第22-26页 |
·水温 | 第22-23页 |
·盐度 | 第23页 |
·潮汐 | 第23-24页 |
·潮流 | 第24-25页 |
·波浪 | 第25-26页 |
·工程地质 | 第26-27页 |
·自然灾害 | 第27-29页 |
·寒潮 | 第27-28页 |
·大风和风暴潮 | 第28页 |
·海冰 | 第28页 |
·地震 | 第28-29页 |
2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29-39页 |
·海流 | 第29-34页 |
·实测海流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潮流准调和分析结果 | 第32-34页 |
·表层沉积物 | 第34-38页 |
·野外取样 | 第34-35页 |
·引用资料 | 第35-36页 |
·室内分析 | 第36页 |
·沉积物分类及命名 | 第36-37页 |
·粒度参数计算 | 第37-38页 |
·粒度参数分级 | 第38页 |
·水深地形 | 第38-39页 |
3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特征 | 第39-48页 |
·表层沉积物组成及分布 | 第39-40页 |
·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 | 第40-43页 |
·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3-48页 |
·物源分析 | 第43-44页 |
·水动力条件分析 | 第44-48页 |
4 研究区水深地形演变分析 | 第48-53页 |
·研究区水深地形 | 第48-49页 |
·水深地形变化对研究区泥沙运移趋势的反映 | 第49-53页 |
5 研究区水动力特征 | 第53-80页 |
·潮流场数值模拟 | 第53-75页 |
·控制方程 | 第53-54页 |
·模拟区域和模型网格划分 | 第54-57页 |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 第57-61页 |
·潮流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75页 |
·波浪场数值模拟 | 第75-79页 |
·模型简介 | 第75-76页 |
·计算域和网格设置 | 第76页 |
·模拟风向选取 | 第76页 |
·计算结果 | 第76-79页 |
·莱州浅滩对研究区水动力条件的控制作用 | 第79-80页 |
6 研究区海底泥沙运移特征 | 第80-92页 |
·泥沙来源 | 第80页 |
·影响海底泥沙冲淤变化的动力因素 | 第80-84页 |
·研究区冲淤特征数值模拟 | 第84-91页 |
·莱州浅滩对研究区泥沙输运的控制作用 | 第91-92页 |
7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92-94页 |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