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4钛合金低温固体粉末渗硼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钛合金的性质及分类 | 第13-15页 |
| ·钛合金的性质 | 第13-14页 |
| ·钛合金的分类 | 第14-15页 |
| ·钛合金的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 ·钛合金的应用 | 第15-16页 |
| ·钛合金在使用中的不足 | 第16-17页 |
| ·钛合金的表面处理技术 | 第17-20页 |
| ·等离子氮化 | 第17-18页 |
| ·离子注入 | 第18页 |
| ·气相沉积 | 第18-19页 |
| ·高能束表面改性 | 第19页 |
| ·热渗镀 | 第19-20页 |
| ·固体法渗硼概述 | 第20-22页 |
| ·渗硼的发展史 | 第20页 |
| ·固体渗硼工艺 | 第20-22页 |
|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实验原理、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4-36页 |
| ·实验原理 | 第24-26页 |
| ·Ti-B体系的物理化学 | 第24-25页 |
| ·渗硼反应过程 | 第25-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 ·材料成分与尺寸 | 第26-27页 |
|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与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 ·渗硼设备及工艺流程 | 第28-30页 |
| ·渗硼设备 | 第28页 |
| ·渗硼实验的工艺流程 | 第28-30页 |
| ·组织及性能的分析检测 | 第30-36页 |
| ·渗硼层的厚度测量 | 第30页 |
| ·显微组织观察及分析 | 第30-32页 |
| ·渗硼层显微硬度的测量 | 第32-33页 |
| ·耐磨性分析 | 第33-36页 |
| 第3章 TC4钛合金的低温固体粉末渗硼 | 第36-46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低温渗硼层的形貌及相组成 | 第36-42页 |
| ·渗硼层的显微形貌 | 第36-38页 |
| ·渗硼层的物相分析 | 第38-39页 |
| ·双相硼钛化层的形成 | 第39-42页 |
| ·渗层的性能检测 | 第42-45页 |
| ·渗层的显微硬度和脆性 | 第42-43页 |
| ·渗层的耐磨性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TC4钛合金的低温稀土-硼共渗研究 | 第46-61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稀土的最佳加入量 | 第46-48页 |
| ·添加稀土后渗硼层的形貌和物相分析 | 第48-54页 |
| ·添加稀土后的渗层形貌 | 第48-50页 |
| ·添加稀土后的渗层物相分析 | 第50-51页 |
| ·添加稀土后渗层的元素分布 | 第51-54页 |
| ·添加稀土对渗层性能的改善 | 第54-56页 |
| ·共渗渗层的显微硬度和脆性 | 第54-55页 |
| ·共渗渗层的耐磨性 | 第55-56页 |
| ·渗硼过程中稀土的催渗机理探讨 | 第56-59页 |
| ·稀土元素的性质 | 第56-57页 |
| ·稀土的扩散机理 | 第57-58页 |
| ·渗硼过程中稀土的催渗机理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5章 低温共渗同高温共渗的对比研究 | 第61-68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共渗渗层形貌的对比 | 第61-62页 |
| ·共渗渗层的性能对比研究 | 第62-63页 |
| ·渗层显微硬度和脆性 | 第62-63页 |
| ·渗层的耐磨性 | 第63页 |
| ·TC4基体在低温和高温空冷的组织对比研究 | 第63-66页 |
| ·钛合金的同素异构转变 | 第63-64页 |
| ·TC4合金在不同渗硼温度下空冷组织性能 | 第64-65页 |
| ·α和β相在冷却过程中的转变 | 第65-66页 |
| ·低温固体渗硼的优缺点 | 第66-67页 |
| ·优越性 | 第66-67页 |
| ·不足及展望 | 第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