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 ·污泥的来源及产量 | 第11页 |
| ·污泥的处理处置原则 | 第11-13页 |
| ·污泥处置方式 | 第13-14页 |
| ·污泥的焚烧处置 | 第14-15页 |
| ·污泥焚烧技术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 第15-16页 |
| ·污泥/煤灰渣熔融特性 | 第16页 |
| ·污泥/煤灰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灰成分对熔融特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 ·灰中化学成分与灰渣熔融特性的关系 | 第21-23页 |
| ·矿物质与灰渣熔融特性的关系 | 第23-25页 |
| ·矿物质中的主要元素 | 第23页 |
| ·煤及灰渣中常见矿物质 | 第23-25页 |
| ·灰渣熔融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污泥 | 第27-33页 |
| ·污泥/煤灰渣熔融性研究 | 第27-29页 |
| ·灰渣熔融性测定的工业意义 | 第27-28页 |
| ·灰渣熔融性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特征温度的定义 | 第28-29页 |
| ·污泥/煤灰渣熔融性实验 | 第29-30页 |
| ·污泥/煤灰渣的制取 | 第29-30页 |
|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 ·污泥/煤灰渣熔融性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污泥 | 第33-48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原理 | 第33-34页 |
| ·污泥灰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页 |
| ·不同煅烧温度下污泥灰的XRD 曲线比较 | 第34-35页 |
| ·低温污泥灰的矿物组成分析 | 第35-37页 |
| ·高温污泥灰的矿物组成分析 | 第37页 |
| ·污泥灰熔融特性的矿物学分析 | 第37-39页 |
| ·污泥灰熔融特性分析结论 | 第39页 |
| ·兰坝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9-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0页 |
| ·高温煤灰的矿物组成分析 | 第40页 |
| ·兰坝煤灰熔融特性分析结论 | 第40-41页 |
| ·污泥/煤灰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1-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 ·不同掺混比例下污泥/煤灰渣的矿物质组成 | 第42-45页 |
| ·1 100 ℃煅烧温度下灰中矿物质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污泥/煤灰渣熔融分析结论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污泥 | 第48-54页 |
| ·热重法的简介 | 第48-49页 |
| ·热重法的基本原理 | 第48页 |
| ·影响热重分析的因素 | 第48-49页 |
| ·差示扫描量热法的简介 | 第49页 |
| ·污泥/煤灰熔融特性的热分析研究 | 第49-5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 ·煤灰和污泥灰的热分析 | 第50-51页 |
| ·污泥/煤灰渣的热分析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污泥 | 第54-68页 |
| ·污泥灰渣的形貌特征分析 | 第54-60页 |
| ·污泥的煅烧实验 | 第54页 |
| ·煅烧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 ·污泥灰渣的SEM/EDX 实验 | 第55-56页 |
| ·污泥灰渣的SEM/EDX 分析 | 第56-60页 |
| ·污泥/煤灰渣的形貌特征分析 | 第60-66页 |
| ·污泥/煤灰渣的煅烧实验 | 第60-61页 |
| ·煅烧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2页 |
| ·污泥/煤灰渣的SEM/EDX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 摘要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