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既有建筑采暖期热舒适度改善措施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北方采暖期的室内热舒适度 | 第11页 |
·改善室内热舒适度的手段 | 第11页 |
·建筑设计措施 | 第11页 |
·构造设计措施 | 第11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文献查阅 | 第12页 |
·现状调查 | 第12页 |
·对比分析 | 第12页 |
·国内外现状研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现状研究 | 第14-16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热舒适度的主要理论研究 | 第18-26页 |
·热舒适度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热舒适度的定义 | 第18页 |
·影响室内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 | 第18页 |
·适宜的热舒适度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场所 | 第18-19页 |
·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因素 | 第19-21页 |
·主观因素 | 第19-20页 |
·客观因素 | 第20-21页 |
·热舒适度的目标 | 第21页 |
·舒适是室内热舒适度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 | 第21页 |
·健康是室内热舒适度控制的理想标准 | 第21页 |
·高效节能是发展的趋势 | 第21页 |
·我国采暖期热舒适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采暖过度或者采暖不足 | 第21-22页 |
·空气流动性差、污染严重 | 第22页 |
·冬季室内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低 | 第22页 |
·改善的手段 | 第22-25页 |
·避免短板效应以加强绝热能力 | 第23页 |
·通过温室效应来加强得热能力 | 第23页 |
·通过蓄热设计强化时间滞后效应 | 第23-24页 |
·设置气候缓冲区来控制热舒适度 | 第24页 |
·利用烟囱效应进行室内空气对流的控制和换气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有利于加强绝热的设计及改良措施 | 第26-36页 |
·绝热设计与建筑热舒适度的相互关系 | 第26-27页 |
·良好的保温能力 | 第26页 |
·外围护结构的密封作用 | 第26-27页 |
·绝热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建筑构件的绝热能力不够 | 第27页 |
·夜间失热严重 | 第27-28页 |
·冷桥现象严重 | 第28页 |
·加强绝热常见的设计方法 | 第28-30页 |
·控制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 第28-29页 |
·改善外围护结构形式 | 第29页 |
·提高外围护结构的气密性 | 第29-30页 |
·具体的改善手段 | 第30-34页 |
·外墙体、屋顶绝热设计 | 第30-31页 |
·门窗洞口的绝热设计 | 第31-33页 |
·门窗洞口的气密性设计 | 第33页 |
·夜间保温 | 第33页 |
·避免建筑冷桥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有利于加强得热的设计及改良措施 | 第36-42页 |
·围护结构的得热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采暖期建筑得热强度低 | 第36页 |
·温度不易控制,夏季室内温度高 | 第36-37页 |
·建筑得热不均匀造成温度不均匀 | 第37页 |
·加强得热常见的设计方法 | 第37-38页 |
·采光洞口的精细设计 | 第37页 |
·透光外围护结构的得热设计 | 第37页 |
·均匀得热和热的传递 | 第37-38页 |
·合理均衡的得热 | 第38页 |
·具体改良措施和手段 | 第38-40页 |
·深色的外围护结构 | 第38页 |
·采光窗设计 | 第38-39页 |
·阳光房 | 第39-40页 |
·室内热交换 | 第40页 |
·合理的房间布局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有利于加强蓄热的设计及改良措施 | 第42-47页 |
·蓄热设计的研究概述 | 第42-43页 |
·蓄热设计的概念 | 第42页 |
·蓄热的系统组成 | 第42页 |
·弥补太阳能的间隙性 | 第42-43页 |
·加强蓄热常见的设计方法 | 第43-44页 |
·围护结构的蓄热设计 | 第43页 |
·室内蓄热体设计 | 第43页 |
·装修及家具的蓄热 | 第43-44页 |
·改良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措施和手段 | 第44-46页 |
·外围护结构的蓄热体设计 | 第44页 |
·种植屋面的应用 | 第44页 |
·室内蓄热体的设计 | 第44-46页 |
·蓄热墙体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控制室内空气湿度的设计及改良措施 | 第47-52页 |
·室内空气湿度研究概述 | 第47-48页 |
·影响室内空气湿度的因素 | 第47页 |
·室内空气湿度对热舒适度的影响 | 第47页 |
·室内空气湿度的控制 | 第47-48页 |
·控制室内空气湿度的设计的内容 | 第48页 |
·蒸发量的控制 | 第48页 |
·室内绿化的设置 | 第48页 |
·室内空气的流通 | 第48页 |
·具体的措施或者手段 | 第48-50页 |
·设置水景以提高空气湿度 | 第48-49页 |
·设置绿化以提高空气湿度 | 第49-50页 |
·阳光型中庭的设置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七章 加强通风与换气的设计措施和改良 | 第52-61页 |
·建筑室外气流研究概述 | 第52-54页 |
·建筑室内外气流的流动原理和方式 | 第52-53页 |
·空气流通对室内空气湿度的影响 | 第53页 |
·空气流通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 第53页 |
·空气流通与换气 | 第53-54页 |
·通风换气设计的内容 | 第54-55页 |
·建筑外表面空气流通 | 第54页 |
·不利室内气流的控制 | 第54-55页 |
·有利室内气流的引导 | 第55页 |
·有组织换气 | 第55页 |
·具体的措施或者手段 | 第55-59页 |
·可呼吸的幕墙 | 第55-57页 |
·其他吹拔空间的设计 | 第57-58页 |
·抑制建筑外表面空气流动 | 第58页 |
·有组织的换气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八章 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的应用 | 第61-87页 |
·改善热舒适度的被动式设计思路 | 第61-63页 |
·改造外围护结构热工短板 | 第61-62页 |
·加强得热、蓄热体的设计 | 第62页 |
·强化室内空气流通和提高空气湿度的设计 | 第62-63页 |
·建筑改造中的设计改良手段 | 第63-73页 |
·居住性公共建筑等的改造 | 第64-67页 |
·居住建筑的改造 | 第67-69页 |
·办公类建筑的改造 | 第69-72页 |
·其他公共建筑的改造 | 第72页 |
·改变使用功能的改造 | 第72-73页 |
·本节小结 | 第73页 |
·建筑改造中构造改良手段 | 第73-86页 |
·窗户的构造改造 | 第74-78页 |
·墙体的构造改造 | 第78-82页 |
·屋面的构造改造 | 第82-84页 |
·地面、楼面、内隔墙的构造改造 | 第84-85页 |
·本节小结 | 第85-86页 |
·各种技术对我国节能的作用和意义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