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3页 |
§1.1 Higgs机制简介 | 第6-9页 |
§1.2 中微子振荡实验及新物理存在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1.3 Seesaw机制简介 | 第10-11页 |
§1.4 工作简介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标准模型预言的Higgs玻色子 | 第13-29页 |
§2.1 Higgs玻色子的耦合 | 第13-19页 |
§2.2 Higgs玻色子可能的衰变道 | 第19-24页 |
§2.3 Higgs玻色子在ILC上的产生 | 第24-26页 |
§2.4 Higgs玻色子实验现状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新物理理论预言的类Higgs玻色子 | 第29-43页 |
§3.1 可能的新物理理论 | 第29-30页 |
§3.2 最小Higgs模型及其预言的类Higgs玻色子 | 第30-37页 |
§3.2.1 最小Higgs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30-32页 |
§3.2.2 最小Higgs模型预言的类Higgs玻色子 | 第32-37页 |
§3.3 顶色辅助的人工色(TC2)模型及其预言的类Higgs玻色子 | 第37-43页 |
§3.3.1 TC2模型的基本内容 | 第37页 |
§3.3.2 TC2模型预言的类Higgs玻色子 | 第37-43页 |
第四章 Seesaw Ⅲ机制预言的重轻子与ILC上Higgs玻色子对的产生 | 第43-51页 |
§4.1 Seesaw Ⅲ机制综述 | 第43-44页 |
§4.2 seesaw Ⅲ机制预言的重轻子 | 第44-46页 |
§4.3 重轻子对e~+e~-→HH过程产生截面的贡献 | 第46-51页 |
§4.3.1 工作动机 | 第46-47页 |
§4.3.2 计算过程 | 第47-48页 |
§4.3.3 结论和讨论 | 第48-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2页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所做的工作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三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