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6页 |
第一章 有关悲怆性的注解 | 第6-8页 |
绪论 | 第6页 |
1、悲怆性的阐释与出处 | 第6-7页 |
2、悲怆性的意义 | 第7-8页 |
第二章 中国优秀悲怆性作品分析与艺术特点 | 第8-18页 |
1、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能体现出劳动人民悲怆性的部分 | 第8-10页 |
2、近现代具有悲怆性的劳苦大众的创作作者及作品的风格特点 | 第10-18页 |
第三章 在悲怆性艺术创作中面临的问题 | 第18-29页 |
第一节 艺术与现实关系的问题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西方文化大量侵入下的中国近现代悲怆性创作 | 第20-29页 |
1、浅谈中西美学的异同 | 第20页 |
2、传统绘画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悲怆性创作的重要意义 | 第20-22页 |
3、西方文化侵袭下如何发展近现代的悲怆性创作 | 第22-24页 |
4、通过自己学习体会谈传统中国画对悲怆性创作的启示 | 第24-29页 |
一、具有中国传统悲怆性创作作品的指导意义 | 第24-25页 |
二、素描的引进在悲怆性创作中的作用的体会 | 第25-27页 |
三、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悲怆性创作的阐释及自己的创作体会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尾注 | 第30-3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后记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