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山地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整合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两江四岸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研究范围第15-16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有关概念的界定第18-25页
   ·城市滨水区第18页
   ·城市滨水空间第18页
   ·城市滨水区开发第18-19页
   ·旅游、游憩、闲暇第19-22页
     ·闲暇第19-20页
     ·游憩第20页
     ·旅游第20-22页
   ·游憩空间与滨水游憩空间第22-23页
   ·整合第23-25页
3 理论基础第25-30页
   ·游憩空间的布局与整合理论第25-27页
     ·游憩中心地理论第25-26页
     ·共生理论第26-27页
   ·城市规划理论第27-28页
     ·山水城市基础理论第27页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第27-28页
   ·增长极理论第28-30页
     ·点轴开发理论第29页
     ·网络开发理论第29-30页
4 两江四岸滨水区游憩景点现状分析评价第30-44页
   ·重庆都市区基本概况第30页
   ·滨水地区游憩景点概况第30-32页
   ·滨水地区游憩景点评价第32-38页
     ·游憩资源定性评价第32-34页
     ·游憩资源定量评价第34-38页
   ·两江四岸滨水区游憩空间服务对象第38-39页
     ·面向本地居民的游憩空间场所第38-39页
     ·面向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游憩空间场所第39页
   ·两江四岸滨水区公共游憩空间现状特点第39-40页
     ·公共游憩空间类型的多样化和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第39-40页
     ·公共游憩空间分布不平衡第40页
     ·中心城区滨水游憩空间以公园、历史建筑为主第40页
     ·非中心城区滨水游憩空间以绿地和文化娱乐设施为主第40页
   ·存在的问题第40-44页
     ·游憩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关联性较差,游憩线路设计不完善第40-42页
     ·游憩配套设施不足,可达性较差第42页
     ·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第42-44页
5 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整合的原则与方法第44-46页
   ·整合原则第44-45页
     ·市场导向原则第44页
     ·整体性原则第44页
     ·景观美学原则第44页
     ·协调性原则第44-45页
   ·整合方法第45-46页
     ·结合生态的开发整合方法第45页
     ·结合人文的开发整合方法第45页
     ·结合市场的开发整合方法第45-46页
6 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整合模式及整合策略第46-60页
   ·滨水游憩空间整合模式第46-53页
     ·单极整合模式第46-47页
     ·轴线整合模式第47页
     ·点轴整合模式第47-49页
     ·网络整合模式第49-53页
   ·产品整合第53-55页
     ·充分挖掘游憩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游憩产品吸引力第53-54页
     ·突出山城特点,山水优势互补第54页
     ·注重游憩精品打造第54-55页
   ·市场整合第55-57页
     ·市场特征分析第55页
     ·市场定位第55-56页
     ·市场促销第56-57页
   ·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整合建议第57-60页
7 结语第60-61页
   ·主要结论第60页
   ·主要创新点第60页
   ·研究的不足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第65-66页
附录2第66-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以重庆都市圈为例
下一篇:刑事申诉制度论--以审判监督程序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