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5页 |
·城市滨水区 | 第18页 |
·城市滨水空间 | 第18页 |
·城市滨水区开发 | 第18-19页 |
·旅游、游憩、闲暇 | 第19-22页 |
·闲暇 | 第19-20页 |
·游憩 | 第20页 |
·旅游 | 第20-22页 |
·游憩空间与滨水游憩空间 | 第22-23页 |
·整合 | 第23-25页 |
3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游憩空间的布局与整合理论 | 第25-27页 |
·游憩中心地理论 | 第25-26页 |
·共生理论 | 第26-27页 |
·城市规划理论 | 第27-28页 |
·山水城市基础理论 | 第27页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7-28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8-30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9页 |
·网络开发理论 | 第29-30页 |
4 两江四岸滨水区游憩景点现状分析评价 | 第30-44页 |
·重庆都市区基本概况 | 第30页 |
·滨水地区游憩景点概况 | 第30-32页 |
·滨水地区游憩景点评价 | 第32-38页 |
·游憩资源定性评价 | 第32-34页 |
·游憩资源定量评价 | 第34-38页 |
·两江四岸滨水区游憩空间服务对象 | 第38-39页 |
·面向本地居民的游憩空间场所 | 第38-39页 |
·面向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游憩空间场所 | 第39页 |
·两江四岸滨水区公共游憩空间现状特点 | 第39-40页 |
·公共游憩空间类型的多样化和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 第39-40页 |
·公共游憩空间分布不平衡 | 第40页 |
·中心城区滨水游憩空间以公园、历史建筑为主 | 第40页 |
·非中心城区滨水游憩空间以绿地和文化娱乐设施为主 | 第4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游憩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关联性较差,游憩线路设计不完善 | 第40-42页 |
·游憩配套设施不足,可达性较差 | 第42页 |
·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 第42-44页 |
5 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整合的原则与方法 | 第44-46页 |
·整合原则 | 第44-45页 |
·市场导向原则 | 第44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44页 |
·景观美学原则 | 第44页 |
·协调性原则 | 第44-45页 |
·整合方法 | 第45-46页 |
·结合生态的开发整合方法 | 第45页 |
·结合人文的开发整合方法 | 第45页 |
·结合市场的开发整合方法 | 第45-46页 |
6 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整合模式及整合策略 | 第46-60页 |
·滨水游憩空间整合模式 | 第46-53页 |
·单极整合模式 | 第46-47页 |
·轴线整合模式 | 第47页 |
·点轴整合模式 | 第47-49页 |
·网络整合模式 | 第49-53页 |
·产品整合 | 第53-55页 |
·充分挖掘游憩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游憩产品吸引力 | 第53-54页 |
·突出山城特点,山水优势互补 | 第54页 |
·注重游憩精品打造 | 第54-55页 |
·市场整合 | 第55-57页 |
·市场特征分析 | 第55页 |
·市场定位 | 第55-56页 |
·市场促销 | 第56-57页 |
·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整合建议 | 第57-60页 |
7 结语 | 第60-61页 |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0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
附录2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