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化学肥料工业论文--其他化学肥料论文

环境友好型多功能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2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8页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施用现状第15-17页
     ·解决化肥问题的途径第17-18页
       ·农艺措施第17页
       ·有机/无机结合的施肥体系第17页
       ·开发新型功能肥料第17-18页
   ·缓控释肥料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8-23页
     ·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第18页
     ·缓控释肥料的分类第18-20页
       ·物理阻碍型第19-20页
       ·化学合成微溶型第20页
       ·生化抑制型第20页
     ·国内外缓控释肥料发展概况第20-23页
   ·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机理第23-25页
     ·化学合成型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机理第23-24页
     ·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机理第24-25页
       ·破裂机制第24页
       ·扩散机制第24-25页
   ·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的数学模型第25-27页
     ·Fick第一定律模型第25-26页
     ·一级动力学模型第26页
     ·其他数学模型第26-27页
   ·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的评价方法第27-29页
     ·水或盐溶液溶出率法第28页
     ·土壤培养法第28-29页
       ·土柱淋溶法第28-29页
       ·包肥法第29页
     ·电导率法第29页
     ·扩散和渗透法第29页
   ·缓控释肥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29-31页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第31-34页
 参考文献第34-42页
第二章 具有保水功能的多元缓释肥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2-59页
   ·引言第42-43页
   ·实验部分第43-46页
     ·主要原料和仪器第43-44页
     ·焦磷酸铜钾(K_2Cu_3(P_2O_7)2·3H_2O)的合成第44页
     ·海藻酸钠-g-聚丙烯酸(SA-g-PAA)农用保水剂的制备第44页
     ·具有保水功能的多元缓释肥(SMCF)的制备第44-45页
     ·红外光谱分析和肥料养分含量的测定第45页
     ·SA-g-PAA农用保水剂吸水率的测定第45页
     ·SMCF在土壤中的缓释性能测定第45页
     ·SMCF在土壤中的保水性能测定第45页
     ·SA-g-PAA在土壤中的降解性测定第45-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54页
     ·SMCF的形貌及组成分析第46-47页
     ·PAA、SA和SA-g-PAA的红外光谱表征第47-48页
     ·NNMBA的用量对SA-g-PAA吸水率的影响第48-49页
     ·SA的用量对SA-g-PAA吸水率的影响第49-50页
     ·土壤中离子对SA-g-PAA吸水率的影响第50-51页
     ·SMCF在土壤中的缓释行为第51-52页
     ·SMCF对土壤保水性的影响第52-53页
     ·SA-g-PAA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第53-54页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第三章 基于海藻酸钠和保水剂为包膜材料的多功能有机/无机缓释肥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59-77页
   ·引言第59-60页
   ·实验部分第60-63页
     ·主要原料和仪器第61页
     ·海藻酸钠-g-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腐植酸(SA-g-P(AA-co-AM)/HA)农用保水剂的制备第61页
     ·多功能有机/无机缓释肥料(MSOF)的制备第61-62页
     ·红外光谱分析和肥料养分含量的测定第62页
     ·SA-g-P(AA-co-AM)/HA农用保水剂吸水率的测定第62页
     ·保水剂SA-g-P(AA-co-AM)/HA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第62页
     ·MSOF平均抗压强度的测定第62页
     ·MSOF在土壤中的缓释性能测定第62-63页
     ·MSOF对土壤最大持水率的影响第63页
     ·SA-g-P(AA-co-AM)/HA在土壤中的降解性测定第63页
   ·结果与讨论第63-72页
     ·MSOF的形貌及组成分析第63-64页
     ·SA-g-P(AA-co-AM)/HA的红外光谱表征第64-65页
     ·SA的用量对SA-g-P(AA-co-AM)/HA吸水率的影响第65-66页
     ·HA的用量对SA-g-P(AA-co-AM)/HA吸水率的影响第66-67页
     ·保水剂SA-g-P(AA-co-AM)/HA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第67-68页
     ·MSOF在土壤中的缓释行为第68-70页
     ·MSOF对土壤最大持水率的影响第70-71页
     ·SA-g-P(AA-co-AM)/HA在土壤中降解性第71-72页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第四章 基于瓜尔胶和保水剂为包膜材料的多功能有机/无机缓释肥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77-97页
   ·引言第77-78页
   ·实验部分第78-81页
     ·主要原料和仪器第78页
     ·瓜尔胶-g-聚(衣康酸-co-丙烯酰胺)/腐植酸(GG-g-P(IA-co-AM)/HA)农用保水剂的制备第78页
     ·多元复合缓释肥料(SMF)的制备第78-79页
     ·红外光谱分析和肥料养分含量的测定第79页
     ·GG-g-P(IA-co-AM)/HA农用保水剂吸水率的测定第79页
     ·保水剂GG-g-P(IA-co-AM)/HA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第79页
     ·SMF平均抗压强度的测定第79-80页
     ·SMF水分含量的测定第80页
     ·SMF在土壤中的缓释性能测定第80页
     ·SMF对土壤最大持水率的影响第80-81页
     ·保水剂GG-g-P(IA-co-AM)/HA在土壤中的降解性测定第81页
   ·结果与讨论第81-91页
     ·SMF的形貌及组成分析第81-82页
     ·GG、HA和GG-g-P(IA-co-AM)/HA的红外光谱表征第82-83页
     ·合成条件对GG-g-P(IA-co-AM)/HA吸水率的影响第83-85页
     ·保水剂GG-g-P(IA-co-AM)/HA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第85-86页
     ·SMF在土壤中的缓释性能第86-88页
     ·SMF对土壤最大持水率的影响第88-89页
     ·GG-g-P(IA-co-AM)/HA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第89-91页
   ·结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第五章 基于纤维素衍生物的环境友好型缓释氮肥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97-116页
   ·引言第97-99页
   ·实验部分第99-102页
     ·主要原料和仪器第99页
     ·保水剂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CMC/HEC)的制备第99页
     ·包膜型缓控释氮肥的制备第99-100页
     ·包膜型缓控释氮肥的表征第100页
     ·保水剂CMC/HEC吸水率的测定第100-101页
     ·包膜型缓释氮肥在土壤中的缓释性能测定第101页
     ·包膜肥料对土壤持水能力和保水能力的影响第101-102页
     ·保水剂CMC/HEC在酶溶液中的降解性测定第102页
   ·结果与讨论第102-111页
     ·包膜肥料的形貌及组成分析第102-103页
     ·CMC、HEC和CMC/HEC的红外光谱表征第103-105页
     ·合成条件对CMC/HEC吸水率的影响第105-106页
     ·包膜型氮肥在土壤中的缓释性能第106-108页
     ·包膜肥料对土壤持水能力和保水能力的影响第108-110页
     ·保水剂CMC-EC的降解性能第110-111页
   ·结论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6页
第六章 基于淀粉衍生物缓控释氮肥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116-135页
   ·引言第116-117页
   ·实验部分第117-120页
     ·主要原料和仪器第117-118页
     ·高取代度醋酸酯淀粉(SA)的合成第118页
     ·交联羧甲基淀粉/黄原胶(CMS/XG)复合保水剂的制备第118页
     ·双层包膜的淀粉基缓控释氮肥的制备第118页
     ·双层包膜的淀粉基缓控释氮肥的表征第118-119页
     ·复合保水剂CMS/XG吸水率的测定第119-120页
     ·双层包膜的淀粉基缓控释氮肥在土壤中的缓释性能测定第120页
     ·双层包膜的淀粉基缓控释氮肥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第120页
   ·结果与讨论第120-130页
     ·包膜肥料的形貌及组成分析第120-121页
     ·高取代度SA的表征第121-123页
     ·CMS、XG和复合保水剂CMS/XG的红外光谱表征第123-124页
     ·合成反应条件对交联CMS/XG复合保水剂吸水率的影响第124-126页
     ·SA和CMS/XG作为包膜材料对尿素的缓控释行为的影响第126-129页
     ·双层包膜的淀粉基缓控释氮肥对土壤最大持水率的影响第129-130页
   ·结论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5页
全文总结第135-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决权信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