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抗震能力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砌体结构理论研究现状和分析方法 | 第11-13页 |
·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砌体结构分析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的震害总结 | 第15-38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砖混结构的震害总结与破坏机理 | 第16-25页 |
·墙体破坏 | 第16-21页 |
·圈梁--构造柱体系 | 第21-22页 |
·连接构造问题引起的震害 | 第22-23页 |
·倒塌破坏 | 第23-25页 |
·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破坏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5-37页 |
·白鹿中学前楼震害分析 | 第26-32页 |
·白鹿中学后楼震害分析 | 第32-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白鹿中学后楼现场勘察与动力测试 | 第38-46页 |
·引言 | 第38页 |
·白鹿中学后楼基本情况 | 第38-40页 |
·建筑物动力参数获取方法 | 第40-44页 |
·测试原理及依据 | 第40-41页 |
·传感器原理介绍 | 第41-42页 |
·白鹿中学自振频率现场测试结果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白鹿中学后楼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分析 | 第46-94页 |
·引言 | 第46页 |
·教学楼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 第46-49页 |
·砌体墙建模方法 | 第46-48页 |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建模方法 | 第48-49页 |
·构件间连接的模拟方法 | 第49页 |
·单元选择及单元特性 | 第49-51页 |
·ABAQUS 单元类型及特性 | 第49-51页 |
·实体单元和壳单元的类型选择 | 第51页 |
·本构关系和地震波选取 | 第51-61页 |
·材料参数的设定 | 第51-52页 |
·混凝土本构关系的选择 | 第52-54页 |
·砌体本构关系的选择 | 第54-55页 |
·模型模态分析结果展示和对比 | 第55-58页 |
·输入地震动的确定 | 第58-61页 |
·白鹿中学后楼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 | 第61-90页 |
·原型结构 0.1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第61-66页 |
·原型结构 0.2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第66-71页 |
·原型结构 0.4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第71-75页 |
·原型结构 0.8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第75-79页 |
·原型各计算工况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规律对比分析 | 第79-88页 |
·原型各计算工况拉裂破坏云图及破坏状态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4页 |
第五章 白鹿中学后楼各对比工况动力分析 | 第94-114页 |
·对比工况的设立 | 第94-95页 |
·砂浆强度因素变化工况的分析 | 第95-105页 |
·模型二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95-97页 |
·模型三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97-99页 |
·模型一、二、三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99-105页 |
·构造柱因素变化工况的分析 | 第105-112页 |
·模型四的模态分析展示 | 第105-107页 |
·模型四位移响应分析 | 第107-111页 |
·模型四损伤状况及关键部位损伤因子变化规律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20页 |
·结论 | 第114-117页 |
·展望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