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褐腐病菌Cyt b基因1166bp内含子对G143A突变影响的分子机理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4页 | 
| 1. 桃褐腐病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 ·桃褐腐病及其危害 | 第10页 | 
| ·桃褐腐病菌的介绍 | 第10-11页 | 
| ·桃褐腐病害防治方法 | 第11-12页 | 
| ·国内外防治桃褐腐病害杀菌剂抗药性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2. PCR定点诱变 | 第15-16页 | 
| 3. 真菌遗传转化方法 | 第16-21页 | 
|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17-18页 | 
|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8-19页 |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9-21页 | 
| 4. 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酿酒酵母表达系统 | 第22页 | 
| ·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 | 第22-23页 | 
| 5. 本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PEG介导的桃褐腐病菌原生质体转化 | 第24-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 ·材料 | 第24-25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24页 | 
| ·试剂和培养基 | 第24-25页 | 
| ·方法 | 第25-28页 | 
| ·G143A体外定点突变 | 第25-26页 | 
| ·构建敲除载体 | 第26-27页 | 
| ·对潮霉素的MIC值的测定 | 第27页 | 
| ·配制酶解液 | 第27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7-28页 | 
| ·原生质体转化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敲除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 第28-30页 | 
| ·原生质体转化 | 第30-31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 | 第32-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32页 | 
| ·试剂和培养基 | 第32-33页 | 
| ·方法 | 第33-35页 | 
| ·构建载体 | 第33页 | 
| ·DAPI染色观察孢子细胞核 | 第33页 | 
| ·农杆菌电击感受态的制备 | 第33页 | 
| ·电转农杆菌 | 第33-34页 | 
| ·孢子收集 | 第34页 | 
| ·农杆菌转化 | 第34-35页 | 
| ·转化子的筛选 | 第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与分析 | 第35-38页 | 
|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 第35-36页 | 
| ·DAPI孢子染色结果 | 第36-37页 |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桃褐腐病菌基因酵母异源表达 | 第39-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5页 | 
| ·材料 | 第39-40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39页 | 
| ·试剂和培养基 | 第39-40页 | 
| ·方法 | 第40-45页 | 
| ·构建表达质粒 | 第40-41页 | 
| ·质粒DNA准备 | 第41-42页 | 
| ·线性化质粒DNA | 第42页 | 
| ·毕赤酵母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2页 | 
| ·酵母电转化 | 第42页 | 
| ·筛选转化子 | 第42-43页 | 
| ·转化子的PCR验证 | 第43-44页 | 
| ·pNIC与pMIC转化子提RNA | 第44-45页 | 
| ·RNA反转录获得cDNA | 第45页 | 
| ·pNIC与pMIC转化子RNA检测 | 第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与分析 | 第45-48页 | 
| ·酵母表达质粒构建 | 第45-46页 | 
| ·酵母表达转化子获得和鉴定 | 第46-47页 | 
| ·pNIC与pMIC转化子mRNA的检测 | 第47-4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 | 第59-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