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5-16页 |
·成矿流体研究 | 第16页 |
·基性脉岩与金成矿的关系 | 第16-17页 |
·成矿时代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7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20-22页 |
·下基底岩系 | 第21页 |
·上基底岩系 | 第21-22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2-24页 |
§2.3 岩浆岩 | 第24-27页 |
·古元古代花岗岩 | 第24-25页 |
·中生代花岗岩 | 第25-26页 |
·基性脉岩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7-55页 |
§3.1 樊岔金矿 | 第27-42页 |
·矿区地质 | 第27-31页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1-33页 |
·矿石特征 | 第33-35页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5-38页 |
·围岩蚀变 | 第38-40页 |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40-42页 |
§3.2 义寺山金矿 | 第42-55页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42-45页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45-47页 |
·矿石特征 | 第47-48页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8-51页 |
·围岩蚀变 | 第51-53页 |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金的赋存状态及碲化物特征 | 第55-70页 |
§4.1 实验样品和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4.2 金的赋存状态 | 第56-68页 |
·可见金:自然金或银金矿 | 第56-59页 |
·可见金:含金碲化物 | 第59-61页 |
·碲化物共生组合及其生成顺序 | 第61-63页 |
·不可见金 | 第63-68页 |
·对成矿物质来源和金富集成矿的启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 第70-92页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70-74页 |
·流体包裹体成因类型 | 第70-72页 |
·流体包裹体相态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72-74页 |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成分分析 | 第74-84页 |
·样品描述及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75-80页 |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80-83页 |
·樊岔金矿与义寺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对比 | 第83-84页 |
·成矿流体性质 | 第84页 |
§5.3 硫同位素组成 | 第84-86页 |
§5.4 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演化 | 第86-92页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86-88页 |
·硫的来源 | 第88-89页 |
·成矿流体演化 | 第89-92页 |
第六章 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 | 第92-106页 |
§6.1 含金石英脉~(40)Ar/~(39)Ar定年 | 第92-96页 |
·样品描述及分析方法 | 第92-93页 |
·~(40)Ar/~(39)Ar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93-96页 |
·金矿床成矿时代 | 第96页 |
§6.2 基性脉岩U-PB定年 | 第96-104页 |
·样品描述及分析方法 | 第96-98页 |
·锆石LA-ICP-MS定年测试结果 | 第98-103页 |
·基性脉岩地质意义及与金矿化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6.3 金矿床成因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