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安全评价研究发展现状 | 第14-21页 |
| ·国外安全评价研究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安全评价研究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矿井通风安全评价现状及现有评价方法分析 | 第17-21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本文的结构路线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安全评价方法基础理论概述 | 第23-35页 |
| ·未确知理论 | 第23-29页 |
| ·未确知信息 | 第23-26页 |
|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第26-27页 |
| ·未确知测度模型 | 第27-29页 |
| ·层次分析理论 | 第29-33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29-30页 |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0-31页 |
| ·计算权值 | 第31页 |
| ·评价矩阵的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31-32页 |
|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32-33页 |
| ·未确知测度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的集成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53页 |
|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35-36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专业理论依据 | 第35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受矿井其他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 第35-36页 |
|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6-38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36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36-37页 |
| ·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 | 第37页 |
| ·可量化性原则 | 第37页 |
| ·可行性原则 | 第37页 |
| ·全面性原则 | 第37-38页 |
|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52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1页 |
| ·评价指标的划分标准 | 第4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基于综合集成评价方法的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 | 第53-71页 |
|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9页 |
| ·准则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4页 |
| ·指标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7页 |
|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7-59页 |
| ·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 | 第59-70页 |
| ·单指标未确知测度模型及测度函数构造 | 第59-69页 |
| ·指标权重 | 第69页 |
| ·多指标未确知测度 | 第69-70页 |
| ·置信度识别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实例应用 | 第71-87页 |
| ·金达煤矿基本概况 | 第71-72页 |
| ·金达矿通风系统安全综合集成评价 | 第72-85页 |
| ·金达矿通风系统安全评价的单指标未确知测度计算 | 第72-83页 |
| ·金达矿通风系统安全评价多指标未确知测度的计算 | 第83-85页 |
| ·置信度识别 | 第85页 |
| ·通风系统安全评价结论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7-89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 ·本文的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