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选题原由 | 第8-10页 |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12-24页 |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 第12-14页 |
·从普遍性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 第13页 |
·在特殊视角下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 第13-14页 |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征与特点 | 第14-18页 |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征 | 第14-17页 |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 第17-18页 |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坚持的两点原则 | 第18-19页 |
·必须坚持以先进的理论思想为指导原则 | 第18页 |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实践育人的原则 | 第18-19页 |
·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的意义 | 第19-24页 |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诸于实践,促进知识创新 | 第20页 |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化 | 第20-21页 |
·社会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 第21页 |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21页 |
·社会实践有助于加强高校德育教育 | 第21-22页 |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生存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现状 | 第24-40页 |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三大因素对高校实践工作开展的阻碍 | 第31-36页 |
·社会因素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阻碍 | 第31-32页 |
·学校因素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阻碍 | 第32-35页 |
·学生因素对提高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机制的阻碍 | 第35-36页 |
·大学生社会实践受阻的原因 | 第36-40页 |
·缺乏先进理念指导,社会实践方向出现偏差 | 第37页 |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协同配套体系相脱节 | 第37-38页 |
·组织者原则性较差给实践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 第38页 |
·学生理想抱负过高、精神品质薄弱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实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有效对策 | 第40-46页 |
·坚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原则 | 第40-42页 |
·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在首位的原则 | 第40页 |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第40-41页 |
·坚持在实践中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原则 | 第41页 |
·坚持针对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1-42页 |
·坚持灵活性和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2页 |
·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长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原则 | 第42页 |
·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 | 第42-46页 |
·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决策层或组织者进行严格把关 | 第43页 |
·对实践模式、实践主体的组织方式进行改革 | 第43页 |
·对高校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进改革和完善 | 第43-44页 |
·以就业为指导,加强高校教学实践体系改革 | 第44页 |
·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 第44页 |
·坚持将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相结合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 第46-52页 |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打破传统陋习 | 第46-47页 |
·变“一言堂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讨论法”教学 | 第46页 |
·变知识学习为研究法,大力推广案例教学 | 第46-47页 |
·加强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第47-48页 |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 第47页 |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 第47-48页 |
·加强高校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构建一体化实践教育体系 | 第48-49页 |
·进一步改完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方法 | 第48页 |
·加强社会实践项目合作制,使高校与用人之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 第48-49页 |
·与政府职能加强合作,提高实践内容的含金量 | 第49-52页 |
·高校应与政府职能在相关方面加强合作 | 第50页 |
·加强与政府职能的学习交流,提高实践活动的含金量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