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0-13页 |
·加工贸易的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加工贸易的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对安徽省加工贸易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结构安排 | 第18页 |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安徽省加工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 第20-26页 |
·安徽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安徽省加工贸易的特点 | 第22-26页 |
·外商投资企业仍然是安徽省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但比例在逐年减少 | 第22页 |
·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贸易方式逐步优化 | 第22-24页 |
·产品结构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体,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改善 | 第24页 |
·加工贸易伙伴相对集中,进口与出口的区域性特征明显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加工贸易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6-31页 |
·加工贸易进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26页 |
·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8-29页 |
·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加工贸易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31-49页 |
·有关实证方法介绍 | 第31-34页 |
·联立方程模型 | 第31-32页 |
·协整模型 | 第32-33页 |
·多元线性回归法 | 第33-34页 |
·加工贸易进出口推动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 第34-38页 |
·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分析 | 第38-40页 |
·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的效应分析 | 第40-44页 |
·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安徽省加工贸易经济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 第49-55页 |
·制约安徽省加工贸易经济效应发挥的主要问题 | 第49-52页 |
·安徽省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小 | 第49页 |
·加工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 第49-50页 |
·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 | 第50页 |
·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国内企业发展缓慢 | 第50-51页 |
·相关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较短 | 第51页 |
·人才资源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 第51-52页 |
·安徽省加工贸易经济效应不明显的深层次原因 | 第52-55页 |
·内在观念的制约 | 第52页 |
·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 | 第52页 |
·投资环境急需改善 | 第52-53页 |
·政府的投入不足 | 第53页 |
·国家相关法律与政策不合理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提高安徽省加工贸易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55-61页 |
·提高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 第55-56页 |
·加强安徽省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范围 | 第55页 |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有重点的逐步扩大安徽省加工贸易的规模 | 第55-56页 |
·改善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商品竞争力 | 第56页 |
·提高加工贸易就业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56-57页 |
·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方式 | 第56-57页 |
·逐步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加工贸易方式转变 | 第57页 |
·提高加工贸易技术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57-59页 |
·政府的政策引导 | 第57-58页 |
·企业的自主选择 | 第58-59页 |
·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政府应促进安徽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生产,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 第59页 |
·国内企业应逐步加大中间产品的本地化程度,加长产业价值链 | 第59页 |
·企业应主动调整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