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 第10-11页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10-11页 |
·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 第11页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特点 | 第11页 |
·国内外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12页 |
·国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页 |
·学术文献整理得出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13页 |
·现有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指标筛选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指标标准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指标赋权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现有科学技术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 | 第20-25页 |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20页 |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 第20-21页 |
·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高频指标的海选思路 | 第20页 |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的可观测原则 | 第20页 |
·指标客观数据的聚类与因子分析筛选思路 | 第20-21页 |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21-24页 |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的海选 | 第21-22页 |
·指标筛选前的数据标准化 | 第22页 |
·指标类别提取的R聚类 | 第22-23页 |
·信息含量最大指标筛选的因子分析 | 第23-24页 |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标准 | 第24-25页 |
3 基于 G1-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 | 第25-30页 |
·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建立的原理 | 第25页 |
·组合权重的确定 | 第25页 |
·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 | 第2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5-28页 |
·G1法对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25-26页 |
·离差最大化方法对客观权重的确定 | 第26-27页 |
·基于主客观评价结果偏差最小的组合权重的确定 | 第27-28页 |
·评价指标的评分 | 第28-29页 |
·科技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4 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30-50页 |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7页 |
·评价指标的海选 | 第30-32页 |
·样本选取与数据标准化 | 第32-35页 |
·R聚类和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5-37页 |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 | 第37页 |
·典型省级行政区的科学技术评价 | 第37-42页 |
·G1法对指标主观权重的计算 | 第37-38页 |
·离差最大化方法对指标客观权重的计算 | 第38-39页 |
·基于主客观评价偏差最小的组合权重计算 | 第39-40页 |
·灰色关联度对指标得分的计算 | 第40页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0-42页 |
·典型省级行政区科技评价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中国科技发展总体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基于权重的影响科技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对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产出水平提高 | 第47页 |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 第47-48页 |
·促进各地区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2页 |
·主要工作 | 第50页 |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主要创新与特色 | 第50-51页 |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A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第54-55页 |
附录B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