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后都汶高速公路隧道穿越次生地质灾害体风险评价与处治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23页 |
·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气候 | 第18-19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9-20页 |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次生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 第21-23页 |
第3章 风险评价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23-36页 |
·工程风险基本概念 | 第23-26页 |
·工程风险基本要素 | 第23-24页 |
·风险的产生机理 | 第24页 |
·风险识别 | 第24-25页 |
·风险估计 | 第25-26页 |
·工程风险评价 | 第26-30页 |
·风险评价的定义 | 第26页 |
·危险性评价定义 | 第26页 |
·易损性评价定义 | 第26-27页 |
·评价的标准 | 第27-29页 |
·评价的方法 | 第29-30页 |
·模糊综合层次评估模型 | 第30-36页 |
·层次分析法理论 | 第30页 |
·风险层次评价模型 | 第30-32页 |
·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 第32-34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4-36页 |
第4章 隧道穿越崩滑堆积体风险性评价 | 第36-83页 |
·引言 | 第36页 |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6-50页 |
·主要的风险病害 | 第36-37页 |
·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 | 第37-42页 |
·评价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指标分级体系建立 | 第43-45页 |
·危险性分级 | 第45-46页 |
·隶属度函数 | 第46-47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47-50页 |
·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0-57页 |
·易损性评价指标选取 | 第50-53页 |
·评价模型建立 | 第53页 |
·指标分级体系建立 | 第53-55页 |
·易损性分级 | 第55-56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56-57页 |
·映秀隧道进口崩滑堆积体风险性评价 | 第57-64页 |
·风险因素调查及识别 | 第57-59页 |
·危险性评价 | 第59-62页 |
·易损性评价 | 第62-63页 |
·风险性评价 | 第63-64页 |
·映秀隧道出口崩滑堆积体风险性评价 | 第64-69页 |
·风险因素调查及识别 | 第64-66页 |
·危险性评价 | 第66-68页 |
·易损性评价 | 第68-69页 |
·风险性评价 | 第69页 |
·桃关 1 号隧道进口崩滑堆积体风险性评价 | 第69-76页 |
·风险因素调查及识别 | 第69-72页 |
·危险性评价 | 第72-74页 |
·易损性评价 | 第74-75页 |
·风险性评价 | 第75-76页 |
·桃关 2 号隧道出口崩滑堆积体风险性评价 | 第76-81页 |
·风险因素调查及识别 | 第76-77页 |
·危险性评价 | 第77-80页 |
·易损性评价 | 第80-81页 |
·风险评价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隧道穿越泥石流沟风险性评价 | 第83-107页 |
·引言 | 第83页 |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83-91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83-85页 |
·评价模型建立 | 第85-86页 |
·指标分级体系建立 | 第86-87页 |
·危险性分级 | 第87-88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88-91页 |
·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91-94页 |
·泥石流沟近期发育活动 | 第91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91-92页 |
·评价模型建立 | 第92-93页 |
·指标分级体系建立 | 第93-94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94页 |
·彻底关沟泥石流沟风险性评价 | 第94-100页 |
·风险因素调查及识别 | 第94-96页 |
·危险性评价 | 第96-98页 |
·易损性评价 | 第98-99页 |
·风险评价 | 第99-100页 |
·高家沟泥石流沟风险性评价 | 第100-105页 |
·风险因素调查及识别 | 第100-102页 |
·危险性评价 | 第102-104页 |
·易损性评价 | 第104-105页 |
·风险评价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隧道穿越次生地质灾害体风险处治研究 | 第107-117页 |
·风险处治原则 | 第107-108页 |
·风险接受标准 | 第107页 |
·风险接受方法 | 第107-108页 |
·崩滑体风险处治措施 | 第108-113页 |
·主要处治措施 | 第108-110页 |
·研究区隧道穿越崩滑体处治技术措施 | 第110-112页 |
·风险性等级处治特点 | 第112-113页 |
·泥石流处治措施及其对隧道风险影响 | 第113-116页 |
·概述 | 第113-114页 |
·已建泥石流防治措施对隧道工程风险性影响分析 | 第114-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