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关系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大陆法系:一体化模式 | 第11-20页 |
一、德国 | 第11-13页 |
二、日本 | 第13-16页 |
三、法国 | 第16-17页 |
四、一体化模式的特征 | 第17-20页 |
(一) 程序的一体化 | 第17页 |
(二) 证明制度的一体化 | 第17-18页 |
(三) 证据规则的一体化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英美法系:分离化模式 | 第20-31页 |
一、英国 | 第20-24页 |
二、美国 | 第24-28页 |
三、分离化模式的特征 | 第28-31页 |
(一) 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互独立 | 第28页 |
(二) 两阶段适用的证据规则与证明制度不同 | 第28-30页 |
(三) 两阶段的诉讼主体不同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关系的现状 | 第31-34页 |
一、当前的法律规定 | 第31-32页 |
二、特征 | 第32-34页 |
(一) 程序大体遵循一体化模式 | 第32页 |
(二) 量刑程序不受重视,量刑辩护缺失 | 第32-33页 |
(三) 量刑程序缺少法律规定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关系模式的考察 | 第34-41页 |
一、淄川模式 | 第34-37页 |
(一) 淄川模式的特征 | 第34-36页 |
(二) 淄川模式的评析 | 第36-37页 |
二、芜湖模式 | 第37-39页 |
(一) 芜湖模式的特征 | 第37-38页 |
(二) 芜湖模式的评析 | 第38-39页 |
三、姜堰模式 | 第39-41页 |
(一) 姜堰模式的特征 | 第39-40页 |
(二) 姜堰模式的评析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我国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关系的改造 | 第41-57页 |
一、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分离的理论基础 | 第41-50页 |
(一) 实体公正的实现 | 第41-47页 |
(二) 程序公正的实现 | 第47-50页 |
(三) 诉讼效率的保障 | 第50页 |
二、实现量刑程序与定罪程序分离的基本思路 | 第50-57页 |
(一) 实现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分离 | 第50-51页 |
(二) 独立量刑程序的构建 | 第51-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