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3页 |
·钢结构及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 | 第10-11页 |
·钢结构节点设计方法概述 | 第11-13页 |
·部分端板连接组合节点 | 第13页 |
·半刚性连接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半刚性梁柱组合节点工作特性和分析计算模型 | 第15-20页 |
·组合节点的特性 | 第16页 |
·初始转动刚度的分析计算模型 | 第16-18页 |
·塑性抗弯承载力的分析计算模型 | 第18-19页 |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曲线的模拟 | 第19-2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2-32页 |
·ANSY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8页 |
·有限元模型采用的单元及其特点 | 第22-26页 |
·有限元模型计算的其他特点 | 第26-28页 |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28-30页 |
·试验模型 | 第28-29页 |
·有限元模型与试验对比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部分端板连接组合节点特性初探 | 第32-53页 |
·ANSYS有限元模型试件的选取 | 第32-33页 |
·描述组合节点特性的几个物理量 | 第33-35页 |
·初始转动刚度和弹性弯矩的取值方法 | 第35页 |
·强化刚度和塑性弯矩的取值方法 | 第35页 |
·楼板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柱腹板加劲肋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第36-40页 |
·参数分析 | 第40-49页 |
·楼板配筋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钢筋种类的影响 | 第41-42页 |
·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 第42-44页 |
·梁柱钢材牌号的影响 | 第44-45页 |
·钢梁截面高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端板厚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端板高度(螺栓孔间距)的影响 | 第48-49页 |
·节点分类 | 第49-52页 |
·欧洲规范建议的节点分类方法 | 第49-50页 |
·本章节点试件的分类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连接的初始转动刚度 | 第53-67页 |
·文献[51]按照欧洲规范计算初始转动刚度的方法 | 第53-57页 |
·初始转动刚度的计算模型 | 第53-54页 |
·各刚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54-57页 |
·文献[51]计算误差产生原因的分析 | 第57-60页 |
·柱腹板加劲肋的影响 | 第57-58页 |
·螺栓受拉区域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混凝土对于转动刚度的贡献 | 第59-60页 |
·对本文组合节点形式初始转动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 第60-66页 |
·第一刚度的计算方法 | 第60-62页 |
·第二刚度的计算方法 | 第62-64页 |
·初始转动刚度的计算方法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连接的塑性抗弯承载力 | 第67-82页 |
·文献[51]按照欧洲规范计算塑性抗弯承载力的方法 | 第67-69页 |
·塑性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 第67-68页 |
·各组件抗力的计算方法 | 第68-69页 |
·对本文组合节点形式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探讨 | 第69-78页 |
·节点失效模式和塑性中和轴位置的确定 | 第69-73页 |
·螺栓受拉区域影响因素的计算方法 | 第73-77页 |
·受压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77页 |
·塑性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本文组合节点形式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方法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连接弯矩转角关系的模拟 | 第82-90页 |
·欧洲规范建议的模型 | 第82-83页 |
·本文采用的模型 | 第83-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