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English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2页 |
·国外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2 PACS与 DICOM标准 | 第15-33页 |
·PACS概述 | 第15-18页 |
·PACS的起源 | 第15页 |
·PACS的概念 | 第15-18页 |
·DICOM标准 | 第18-32页 |
·DICOM概述 | 第18-22页 |
·DICOM图像显示的研究 | 第22-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系统结构的设计 | 第33-59页 |
·系统结构的研究 | 第33-38页 |
·系统结构的发展 | 第33-35页 |
·不同结构之间的性能比较 | 第35-37页 |
·PACS结构的发展 | 第37-38页 |
·系统结构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 第38页 |
·Windows DNA策略的研究 | 第38-40页 |
·什么是 Windows DNA策略 | 第38-39页 |
·Windows DNA策略的目的 | 第39页 |
·Windows DNA体系结构的组成 | 第39页 |
·Windows DNA策略对本项目的启发 | 第39-40页 |
·COM+的研究 | 第40-46页 |
·COM+的发展 | 第40-44页 |
·COM+的概念 | 第44-46页 |
·COM+对本项目的启发 | 第46页 |
·Web技术的研究 | 第46-53页 |
·以Web浏览器作为本系统的表示层 | 第47页 |
·各种 Web技术的比较 | 第47-51页 |
·ASP技术的研究 | 第51-53页 |
·Web技术对本项目的启发 | 第53页 |
·数据层技术的研究 | 第53-55页 |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选择 | 第53-54页 |
·数据库的设计 | 第54页 |
·数据库的访问 | 第54-55页 |
·数据层技术对本项目的启发 | 第55页 |
·系统结构设计的实现 | 第55-58页 |
·COM+、ASP以及数据库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对三层结构缺点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56-57页 |
·系统总体结构图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DICOM图像显示的实现 | 第59-73页 |
·DCMTK开发包介绍 | 第59-62页 |
·DCMTK的历史 | 第59-60页 |
·DCMTK 3.5.3功能简介 | 第60-62页 |
·支持 DCMTK开发包所需要的外部库 | 第62页 |
·DCMTK开发包的使用(安装)说明 | 第62页 |
·对 DCMTK开发包的二次开发 | 第62-68页 |
·二次开发所需要的 DCMTK静态库 | 第63页 |
·二次开发的实现 | 第63-68页 |
·DICOM图像显示软件的实现 | 第68-72页 |
·DCMViewerDoc类 | 第69-72页 |
·DCMViewerView类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DICOM持久性对象处理组件的实现 | 第73-76页 |
·MFC对自动化对象的支持 | 第73页 |
·通过 MFC开发 DICOM处理组件 | 第73-75页 |
·开发步骤 | 第74页 |
·组件对象描述 | 第74-75页 |
·组件结构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基于 COM+和 ASP技术访问 DICOM持久性对象的实现 | 第76-85页 |
·ASP技术的实现 | 第76-81页 |
·ASP功能简介 | 第76-77页 |
·在 ASP中访问数据库 | 第77-78页 |
·ASP页面的实现 | 第78-81页 |
·COM+应用程序的创建和配置 | 第81-84页 |
·COM+应用程序的创建 | 第81-83页 |
·COM+应用程序的配置 | 第83-84页 |
·系统实现后的效果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主要结论 | 第85页 |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93-94页 |
有关论文独创性以及论文成果的声明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