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疲宁片治疗视疲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引言 | 第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19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13-14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14页 |
(三)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三、 观测指标 | 第14页 |
(一) 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服药后有无副反应 | 第14页 |
(二) 治疗前后眼部体征变化情况 | 第14页 |
四、 疗效标准 | 第14-16页 |
(一)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15页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16页 |
五、 统计学处理 | 第16页 |
六、 结果 | 第16-19页 |
(一) 疾病疗效结果 | 第16页 |
(二)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6-17页 |
(三) 治疗前后调节近点改变情况 | 第17-18页 |
(四) 治疗前后集合近点改变情况 | 第18页 |
(五) 治疗前后辐辏融合范围改变情况 | 第18页 |
(六) 安全性观察 | 第18-19页 |
实验研究 | 第19-25页 |
一、 动物实验视疲宁片治疗脾虚大鼠的实验研究 | 第19-22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结果及分析 | 第20-22页 |
二、 视疲宁片微量元素测定 | 第22-25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二) 结果 | 第23-25页 |
讨论 | 第25-35页 |
一、 视疲劳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25-27页 |
二、 视疲劳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 | 第27-28页 |
(一) 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7-28页 |
(二) 对本病治则治法的认识 | 第28页 |
三、 组方配伍及方义 | 第28-30页 |
四、 临床疗效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一) 临床症状分析 | 第30页 |
(二) 调节近点的观察 | 第30页 |
(三) 集合功能的观察 | 第30-31页 |
(四)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 | 第31-32页 |
(五) 对白介素-2(IL-2)的作用 | 第32-33页 |
(六) 微量元素的分析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2页 |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 第38-42页 |
一、 病因病机研究 | 第38页 |
二、 中医论治研究 | 第38-40页 |
(一) 辨证分型论治 | 第38-39页 |
(二) 专方治疗 | 第39-40页 |
(三) 其他疗法 | 第40页 |
三、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