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一、 引言 | 第8-9页 |
二、 社会保障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 第9-21页 |
(一) 内涵 | 第9-14页 |
(二) 特征 | 第14-16页 |
(三) 功能与作用 | 第16-21页 |
三、 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学原因 | 第21-27页 |
(一) 风险与保险基础 | 第21-23页 |
(二) 保险业本身的属性要求政府高度介入保险业 | 第23页 |
(三) 社会保险的特殊性使得由政府提供社会保险更具优越性,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只能由政府提供这些保险 | 第23-27页 |
1、 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保险 | 第24页 |
2、 信息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第24-26页 |
3、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 第26页 |
4、 作为政府机构的社会保险机构享有更多商业保险公司无法享有的优势与利益 | 第26页 |
5、 社会保险险种的特殊属性 | 第26-27页 |
(四) 社会保障其它组成部分的公共产品性质,使得其只能由政府提供或在政府支持下进行 | 第27页 |
四、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评析 | 第27-41页 |
(一) 历史 | 第27-35页 |
1、 创建时期(1949年10月—1957年) | 第27-28页 |
2、 调整时期(1958年—1966年) | 第28页 |
3、 遭受破坏时期(1966年—1976年) | 第28页 |
4、 恢复与初步改革时期(1977年—1992年) | 第28-29页 |
5、 逐步完善(1993年至今) | 第29-35页 |
(二) 现状 | 第35-36页 |
(三) 改革评析 | 第36-41页 |
1、 从保障的手段来看,重视政府单一经济保障资源的供给,忽视对社会资源的动员和社会服务的提供 | 第36-37页 |
2、 在改革的思路上缺乏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思考和设计,单纯强调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 | 第37页 |
3、 在改革推进步骤上呈现出自下而上与急于求成 | 第37-38页 |
4、 在改革策略上统放不分 | 第38-39页 |
5、 在机制构造中夸大个人责任,产生不良预期 | 第39-40页 |
6、 在制度安排中重体制内成员,忽视体制外成员 | 第40-41页 |
五、 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1-53页 |
(一) 满足的要求 | 第41-43页 |
(二) 当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 第43-53页 |
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第43-44页 |
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第44-46页 |
3、 农村合作医疗 | 第46-48页 |
4、 失业保险制度 | 第48页 |
5、 加强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事业 | 第48-49页 |
6、 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 | 第49-51页 |
7、 补充保险 | 第51-52页 |
8、 费改税改革 | 第52-53页 |
六、 基金运营 | 第53-73页 |
(一) 社会保险资金的特点及运营原则 | 第54-56页 |
(二) 当前基金投资运营状况 | 第56-62页 |
1、 银行存款 | 第56-59页 |
2、 国债投资 | 第59-62页 |
(三)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社保资金保值增值 | 第62-72页 |
1、 国外借鉴 | 第62-65页 |
2、 社保资金投资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 | 第65-67页 |
3、 中国资本市场的状况 | 第67-71页 |
4、 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现实选择 | 第71-72页 |
(四) 介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等货币市场业务 | 第72页 |
(五) 谨慎介入房地产业 | 第72-73页 |
七、 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 第73-74页 |
(一) 扩大监管组织 | 第73页 |
(二) 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 | 第73页 |
(三) 信息公开,扩大透明度 | 第73-74页 |
(四) 转变监管思想,合规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 | 第74页 |
八、 未来展望 | 第74-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