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交通肇事罪概述 | 第10-17页 |
(一) 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立法沿革 | 第10-11页 |
1. 1979 年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 第10页 |
2. 1997 年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 第10-11页 |
3. 相关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概况 | 第11页 |
(二) 域外有关交通安全犯罪的立法实践 | 第11-13页 |
1. 域外有关交通安全犯罪的立法情况 | 第11-12页 |
2. 域外交通安全犯罪的立法特色 | 第12-13页 |
(三) 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罪构成 | 第13-17页 |
1. 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 第13页 |
2.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 第13-15页 |
3.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 第15页 |
4.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 | 第15-17页 |
二、交通肇事罪主体问题的分析 | 第17-24页 |
(一) 非机动车辆驾驶人、行人能否成为本罪主体 | 第17-18页 |
(二) 乘车人、单位主管人员、车辆所有人、承包人与驾驶人能否成立共同犯罪 | 第18-24页 |
1. 关于《解释》第5条第2款 | 第18-20页 |
2. 关于《解释》第7条 | 第20-24页 |
三、交通肇事罪一般逃逸问题分析 | 第24-28页 |
(一)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含义及其研究价值 | 第24-25页 |
1.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含义 | 第24页 |
2. 研究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法价值 | 第24-25页 |
(二) 交通肇事一般逃逸行为的结构分析 | 第25-28页 |
1. 交通肇事一般逃逸行为的前提条件 | 第25页 |
2. 交通肇事一般逃逸行为的主观条件 | 第25-26页 |
3. 一般逃逸行为的客观方面 | 第26-28页 |
四、交通肇事责任认定对交通肇事罪成立的影响分析 | 第28-33页 |
(一) 事故责任认定存在问题 | 第28-31页 |
1. 责任认定标准混乱 | 第28-29页 |
2. 责任认定监督失控 | 第29页 |
3. 责任认定救济缺失 | 第29-30页 |
4. 责任推定适用错位 | 第30-31页 |
(二) 消除责任认定对交通肇事罪成立的不利影响的立法建议 | 第31-33页 |
1. 交通事故责任书不能直接确认交通肇事罪 | 第31页 |
2. 重构交通肇事罪基本罪状,从根本上消除责任认定的不利影响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