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 ·水稻倒伏的类型与实质 | 第9-10页 |
| ·水稻倒伏的主要影响因子 | 第10-20页 |
| ·株高 | 第10-11页 |
| ·茎秆性状 | 第11-17页 |
| ·穗型 | 第17页 |
| ·根系 | 第17-18页 |
| ·环境及栽培措施 | 第18-20页 |
| ·水稻抗倒伏相关的生理性状 | 第20-22页 |
| ·水稻抗倒性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 第22-23页 |
| ·倒伏分级法 | 第22页 |
| ·抗折力矩 | 第22页 |
| ·倒伏指数 | 第22-23页 |
|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 ·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问题 | 第23-24页 |
| ·抗倒伏综合栽培条件问题 | 第24页 |
| ·系统分析研究问题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2 引言 | 第25-26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 ·测定项目 | 第27-28页 |
| ·参数计算 | 第28页 |
|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53页 |
| ·不同时期水稻的抗倒伏性 | 第30-31页 |
|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 第31-35页 |
| ·茎秆形态性状与抗倒伏性 | 第31-32页 |
| ·茎秆材料力学特性与抗倒伏性 | 第32-34页 |
| ·茎秆物质生化特征与抗倒伏性 | 第34-35页 |
|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35-46页 |
|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茎秆形态性状的差异 | 第35-39页 |
|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茎秆材料力学性状的差异 | 第39-42页 |
|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茎秆物质生化性状的差异 | 第42-46页 |
| ·钾肥和硅肥对水稻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46-53页 |
| ·不同施钾量和施硅量的茎秆形态性状的差异 | 第46-49页 |
| ·不同施钾量和施硅量的茎秆材料力学性状的差异 | 第49-51页 |
| ·不同施钾量和施硅量的茎秆生化性状的差异 | 第51-53页 |
| 5 讨论 | 第53-57页 |
| ·水稻易发生倒伏的时期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53页 |
| ·与水稻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茎秆性状 | 第53-54页 |
| ·栽培条件对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氮肥和栽插密度对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54-55页 |
| ·钾肥对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55页 |
| ·硅肥对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55页 |
| ·植株矮化以外的抗倒因素在育种中的利用 | 第55-57页 |
| 6 结论 | 第57-59页 |
| ·水稻易发生倒伏的时期 | 第57页 |
|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 第57页 |
| ·与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茎秆性状 | 第57页 |
| ·株高与茎秆基部节间性状优化组合的抗倒栽培条件 | 第57-58页 |
| ·稻株矮化以外的抗倒因素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